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金融业改革开放步伐都不够快 过慢只会累积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 16:57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 郭树清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金融业相对其他领域而言进展是滞后的。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改革开放战略安排的因素。我国改革的总体规划是先易后难、渐进稳妥。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的整体平稳增长,没有将金融改革放到战略安排的前列,而是从农村改革和国有工商企业改革入手,这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金融改革进程与合理的战略安排相比,可能仍然过慢。这引发了许多的不良后果,导致了巨额的不良资产、严重的道德风险,给国家和社会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当前,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比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已有重大突破但尚未全部完成,政策性银行面临着进一步定位与转型的挑战,农村信用社改革有待全面展开,等等。

  同时还要承认,金融业改革开放的目标是逐渐清晰的。金融改革的目标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一样,经历了逐步深化、清晰的过程。

  改革过慢只会累积风险

  以

银行改革历程为例。邓小平同志比较早的时候就说过,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主要是从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分离出新的专业银行,当时的看法是,认为银行还是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公司。1993年宏观调控时,提出要将四大专业银行建设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国有商业银行,随后三家政策性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成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要将商业银行推向市场、摆脱政府干预,按照市场的规律原则来经营。到2003年,认识进一步深化,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要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几家大型的国有银行相继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实现海外上市,标志着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从过去20多年来看,应当说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的步伐都不够快。有的意见认为,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相比较,开放的速度似乎超过了改革的速度,有冒进之嫌。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实际上我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都不够快。如果两者比较起来说,不是对外开放过快,而是对内改革进展慢了一些。事实上,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没有特别突出,有些担心的问题也存在,但是并没有成为特别突出的问题,或者甚至也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过去的金融改革在步伐控制上较为谨慎,甚至走了一点弯路,造成金融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讲,对整个改革持审慎态度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因此束手束脚、驻足不前,或者想绕开金融市场的某个领域去搞金融改革注定是无法成功的,因为这样就割裂了金融与经济密不可分的联系,割裂了金融内部的有机联系。比如股票市场,过去为了回避矛盾,国有股长期不流通,埋下了一个结构性的隐患。再如债券市场,过去老担心发债企业无法偿还债务,干脆“一卡了之”,使得每年固定资产规模达到七八万亿的时候,企业债的规模才几百亿,导致间接融资比例、银行不良率都居高不下。事实上,稍加改进,公司债的约束力就比银行贷款要强得多。还有,在农村金融方面,过去曾一度出现过各种基金会,其实良莠不齐;也有可以引导规范的,但是我们没有花力气因利势导,而是简单关闭。这些办法当时来看可能暂时缓解了矛盾,实际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积累下来的问题最终都需要我们花费更大的代价来解决。由此来看,内部改革的力度不够、进展缓慢才是造成风险进一步积累的主要原因。相比较之下,保险业由于对外开放比较积极主动,发展态势也比较良好。

  无论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开放都要加快步伐,而且两者之间需要统筹考虑,协调并进。只要牢牢地把握资本项目交易可控的前提,分步骤地推进改革开放,保证金融体系能够抵御外来危机的冲击,我们就可以走出一条既积极又稳妥的道路来。

  改进完善金融业对外开放战略

  一、开放的战略重点是转变机制

  金融业开放的战略重点需要进一步明确。总体上看,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已经不是当前中国金融业的主要矛盾。当然,还有一些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充实资本实力,达到监管标准。由于国内资金富裕,应当立足于国内来解决。但是引进先进经验和技术要靠对外开放。

  当前战略重点是促进机制转变。通过机制转变,达到改善金融服务、增加产品创新、增强风险控制能力的目的。

  二、要区分不同行业、地区

  银行、证券、股票、债券、保险市场具有不同特点与实际情况,需要区分不同情况推进对外开放。就银行来说,也要区分大、中、小,不能一个模式。

  由于金融资源方面的差异,在地域上同样应当区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实施不同的开放政策。发达地区并不必然地要求开放程度更高,相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推动不发达地区在对外开放方面先行一步。这样,一来可以促进落后者迎头赶上,二来对一些拿不准的政策在不发达地区试点,可以较好地控制影响范围。

  三、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作为商业银行,我们欢迎外国同行加入中国市场与我们一起发展,相互促进,但是金融业的不平等待遇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金融业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环境、信用环境、法律环境,特别是税收环境,这些方面我们问题还不少。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外资金融企业的过度优惠使得中资企业在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

  四、引导培育民间信用,支持发展各种形式的金融机构

  金融体系也应向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开放,积极审慎地引导民间资本,扶植和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尝试多种方式,比如通过信托基金、产业基金等形式将资金集中起来,参股金融机构。中央也明确提出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在此方面,应鼓励实行股份制,在有的地方甚至应当允许并积极引导私营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这些新兴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不一定强求统一,但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硬化预算和资本约束,严格金融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同时减少行政干预。目前,只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和外部监管,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就能够发展起来,发挥改善市场环境,满足不同企业和居民个人金融服务需要的作用,并不会造成风险。

  五、及时调整资本流进流出政策

  严格监控短期资本的流入流出,限制对境内房地产和一般加工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工业的投资。限制外来资金对中国货币的投机。对于那些不是为了发展产业,仅仅为了获取

人民币升值、房地产升值利益的资金进行抑制。进一步调整国际收支,避免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失衡,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六、支持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金融企业的业务越来越国际化,服务对象也不可避免地国际化,所以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无论或早或晚,都是必然的选择。

  走出去需要十分谨慎,逐步积累经验,严密防范风险。认真总结其他新兴国家的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来制定并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因为对国际社会也有好处,说到底是一个双赢的事情。

中国经济和金融高度开放,主要是基于自身的考虑,并不强求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完全一致。但是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市场应当比发展中国家开放得更早一些,更广一些。国际交往的准则是公平对等,各国理应对于其他国家金融企业的投资给予公平待遇。除了正常的、一般的审慎性监管要求之外,不应当对发展中国家特别的、单独的设限。如果有特殊性,应该是条件更优惠一点。然而现实情况是,有的发达国家用自由贸易主义来要求别人,希望人家开放得越多越好,但是却用保护主义来封锁自己,拒不开放。这种现象不能被视为正常。事实上,同样作为银行,发展中国家即使被允许在发达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其真正能够获得当地客户资源的可能性也极其有限,还有数不清的有形和无形限制,造成该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几率大概为零。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

    原标题为:积极稳妥地推动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