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易宪容:银行冲动是经济持续过热动力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 09:14 中国经济时报
如果国内银行存款利率压低3个百分点,那么1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就被转移了4800亿元。从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为什么房地产投资持续高企?为什么地方政府投资热能够常年不衰?根本上讲,就是国内银行为了追求短期利润的结果。 易宪容 中国金融体系的特征就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无论是计划体制下还是改革开放后的转轨经济都是如此。这种金融体系的优势在于容易聚集与动员社会资源,但这些资源的运作基本上是由政府为主导的,而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往往又会实施金融抑制策略,即尽可能地限制直接融资,让居民储蓄等社会经济资源无可奈何地进入国有银行体系,并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通过国有银行信贷配给的方式,投向国家所希望的领域,如国企、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实现政府所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在这样的金融体系下,政府通过控制全社会的资源配给,实施国家治理,居民储蓄只能是被动反应;而作为国有银行,一方面以国家信用为担保,享受国家任何优先发展政策,轻而易举地获得利益,另一方面又得按照政府指令为政府的各种目标服务。国有银行、高储蓄、高投资则都成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工具。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银行任何冲动都是国家新一轮投资活动的开始,是新一轮宏观经济过热的肇端。 中国加入WTO之后,国有银行改革成了政府经济改革中最为主要的任务。因为,国内金融体系如果不能在短短5年中有一个大的突破与发展,那么2006年国内银行业一旦全面对外开放,国内银行业将面临巨大挑战。从2001年开始,政府就开始用强制性与计划性的方式迫使国有银行的改革。比如,面对当时国有银行巨大的不良贷款,一方面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剥离来转移,另一方面又通过强制性的规定,要求各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每年必须下降3-5%。 各家国有银行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计划指标,就必须迅速扩大信贷规模,做大分母(各行的总贷款余额),同时又得保持分子(现有的不良贷款)不能增加。于是,国内各银行就借助国内住房制度货币化改革及城市化进程,掀起扩大银行信贷规模、扩大银行中长期贷款的运动。也正是国内银行的这种冲动,掀起了国内这波经济过热、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房地产过热、城市化投资过热的高潮。 在这个时期,企业、个人与政府都十分容易从银行获得中长期贷款,甚至于为了竞争一个项目,各家银行使用出种种招数。比如,个人住房消费信贷这几年之所以会迅速扩张,应该完全是银行为主导,与中介机构及开发商一起合谋推动之结果,其中不乏违规行为。比如,上海出现了一个人可贷款7800万元购买128套住房的怪事。 面对着国有银行,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开发商、房地产中介机构,甚至是国有银行职员,大家都希望从国有银行这块“唐僧肉”上分食一块。特别是国有银行,这种银行信贷规模迅速扩张不仅能够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而且个人也能大谋其利。有上海的朋友告诉我,在早几年上海房价快速上涨时期,上海不少银行的信贷员获得年终奖金上百万就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价快速飚升,不仅带动了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几十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这些产业投资过热,如钢铁、建筑材料、水泥等,也带动了整个国家城市化的扩张。可以说,在2001年以来国内经济这一波快速增长中,是以银行贷款规模扩张为动力,带动了新一轮的投资增长与过热。 随着国内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上市,国内银行业的改革取得不小的进展,成绩斐然。但是,这种以政府主导下的国有银行改革是否已经使国内银行业走出转轨经济的困境了呢?是否可以说以往那种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已经发生根本改变了呢? 其实,从目前改革后的国内银行体系来看,现代商业银行所具有的各种外在制度形式的确是应有尽有,如:现代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现代银行的扁平化管理、现代银行操作流程的设计、银行种种风险管理与控制等制度与规则,等等,都一一进入国内的银行体系。但是,这些制度与规则要想融入中国现有的银行体系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正如我在一些基层银行所了解到的那样,整个国内银行业的运作机制、企业文化及激励约束机制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多少改变。 相反,借助目前国内的银行业改革,国有银行的运作机制出现了收益市场化、成本社会化及政府化的倾向。即从改革后的国有银行来看,由于它的股份化和成为公众公司,已完全放弃了其公共、国有的性质,一切以商业化的原则为主导。如,政府任命的银行高层管理者的薪资水平要与国际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的薪资水平看齐,年薪百万、期权激励等。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享受中央政府行政级别待遇,如部长级,在政府机构中相互调任;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国际银行家的待遇。高层管理者如此,其他管理者自然也就上行下效。 国有银行收益市场化还表现在其所设计的产品、开辟的市场上,完全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甚至于为了获得缺德利润不择手段。最近《财经时报》的一篇评论指出,北京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目前都不愿意为注册资本50万以下的企业提供服务,即使资本达50万或100万元,开户银行也会开出苛刻条件,强行冻结账户上的部分资金,为本来已经举步维艰的创业者带来巨大的风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都往往会以市场化为幌子,增加客户之收费,增加客户所承担之成本。但是在成本的承担上,国内银行又会千方百计的社会化。这既表现为国家为国有银行巨大的不良贷款买单,也表现国家通过种种政策向国有银行转移财富。 这几年来,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繁荣,但是银行的低利率政策就是不变。而且央行甚至通过扩大利差的方式让国内银行业轻易地获得利润。可以说,如果国内银行存款利率压低3个百分点,那么1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就被转移了4800亿元。试想国内银行整个行业的利润能够高于这个水平吗? 国内银行业的利益市场化、成本社会化进一步导致其信贷规模扩张之冲动。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上市之后,这种信贷规模扩张的冲动更是明显。因为很简单,各家银行信贷规模越大,其利润率就越高(在中长期贷款占绝对高的比重情况下),其表现的短期业绩就越好。从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为什么房地产投资持续高企(2006年以来一直保持在增长40%以上)?为什么地方政府投资热能够常年不衰?根本上讲,就是国内银行为了追求短期利润的结果。就目前国内银行信贷的情况来看,它不仅一直在对国内的投资过热推波助澜,而且也希望在这种推波助澜中分得一杯羹。但是,如果不经过一定的经济周期检验,要评估国内银行改革之成效是相当不容易的 总之,国内银行信贷规模冲动成了国内经济过热的基本动力,其原因就在于目前中国的金融体制缺陷。如果不从这里入手,国内目前所面临的金融问题将难以解决,金融体制改革要取得根本性的转折也是不可能的,中国经济也会随着这种存在严重缺陷的金融体制频繁波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