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经济热度不减源于药量不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 19:47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李倩

  当前,我国金融运行平稳,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但是,新增信贷数量虽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贷款增速却仍处于较高水平。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显示,市场资金仍较为宽裕。经济运行情况也表明,尽管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业已出台,但经济过热的态势仍然没能根本扭转———

  7月14日,央行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43%,增长幅度比上月末回落0.6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3.94%,增长幅度也比上月末低了0.07个百分点。总体看,当前金融运行平稳,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但是,新增信贷数量虽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贷款增速却仍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显示,市场资金仍较为宽裕。经济运行情况也表明,尽管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业已出台,但经济过热的态势仍然没能根本扭转,人们更为关注前期宏观调控的滞后效应和后续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

  低利率政策以及2005年下半年以来的信贷扩张,的确是刺激2006年出现经济持续反弹的重要因素。为此,央行于今年4月底上调了贷款基准利率,将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5.58%上调0.27个百分点至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之后,央行又于6月中旬作出决定,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且,数月以来央行一直在进行信贷窗口指导和公开市场操作,特别是定向央票发行。

  然而,货币的紧缩政策一再出台,但流动性依然持续过剩,经济热度依然不减。到底是“药量”不够,还是“药”不对“症”呢?

  当然,如果经济过热态势持续,央行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如动用准备金率、发行定向央票、小幅升息等多种手段,积极调节货币供应。

  目前,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为2.67%,而伦敦LIBOR为5.7%,相比之下似乎仍有一定的升息空间。因此,有专家认为,应考虑在贷款利率上调的同时,相应地上调存款利率,并且不必担心储蓄率的进一步上升。原因在于,目前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为2.25%,扣除利息税后,实际利率为1.86%,与投资同期限国债的所得仍有很大差距,而正在走牛的

股票市场对分流储蓄的作用已相当明显。但如果存贷差继续扩大,即使企业贷款冲动减弱,而商业银行的贷款冲动必然有增无减,升息政策将会被大打折扣。

  市场人士认为,相对于升息,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似乎是个较优选择。7月5日,约1500亿元银行体系资金转变成为新增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入了央行账户之下。然而,当天银行间市场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这千亿元资金撤离后所引起的冲击。银行间回购市场资金充沛,市场人士透露:“不只是7天以下的短期资金,连1个月以上的长期资金也有不少机构愿意投放”;现券市场上,全国性商业银行当日的净买入债券量达到了22亿元,以基金、券商为主的其他金融机构的净买入债券量也达到了27亿元。

  实际上,由于今年上半年贷款增速过快,央行已经两次发行了1000亿元的定向央票回收流动性,7月13日,央行再次发行了500亿元定向央票,对贷款过多的银行以2.1138%的惩罚性利率进行流动性回收,该利率低于市场同类品种55个基点,而且此次发行对象包括了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显然,央行发行定向央票非常具有针对性,避免了“一人生病,全体吃药”的“一刀切”做法。

  如果说,流动性过剩是与本币升值如影随形,而从贸易保护、抵御热钱、国内金融体系脆弱等因素考虑,目前人民币大幅升值尚不可行,但是逐步增加

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浮动,加快
汇率改革
步伐,则不失为化解流动性泛滥问题的有效途径。

  显然,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宏观调控单靠央行的货币政策来调控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必须是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同时还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解决当前流动性过剩和投资过热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和公司债券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进而分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风险。其实,5月份居民储蓄增幅减缓,就有A股市场走牛分流储蓄资金的效果。

  解决投资过热问题,还应配合出台相应的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若认为产业政策调整还有就业等问题相掣肘,则土地政策实施的不到位,明显是地方政府难以抑制的投资冲动所造成的。国家发改委官员近日就曾直言指出,目前全国投资机制已经出现管理的断层,尽管中央层面上已经屡次收紧土地政策,但是地方执行尺度相对宽松,存在着边征边报、先征后报等违规现象。

  与此同时,有关专家指出,我们还要启用灵活的财政政策。一方面暂时延缓一些预算内投资项目,同时配合以税收政策,“两税合并”也到了出台之时,这样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微观投资主体,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在产业调整和行业优化方面的优势。

  毫无疑问,本轮经济趋热,原因是复杂而多元化的,然而,如果货币政策的决策,既要考虑国民经济稳定、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因素,又要兼顾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标,其最终结果很有可能是:货币政策将在各种利益的博奕中丧失其独立性。因此,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必然应是在各个宏观经济部门的共同努力,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相互协调下进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才能使趋热的经济真正降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