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刘吉:以科学态度评估人均GDP1000美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 01:52 经济观察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 刘吉

  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观的传承,是邓小平发展观科学内涵的凸显和深化。所以,我们讲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什么是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在现实之中,有许多背离科学态度的主张,却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名义张扬,这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200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2005年达到1700美元。于是,一些报刊传媒广泛传播,“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正是社会发展的“矛盾多发期”、“矛盾突出期”云云。经过一些专家学者认真查询和研究发现,这个命题既无理论论证,也无实践依据。

  远的不说,近的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并没有什么“矛盾多发期”,而是一往直前,直奔10000美元以上。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巨变时期,人均GDP大多超过3000美元,东德甚至高达到7000美元。今日所谓“拉美化陷阱”中的拉美国家,人均GDP也平均4500美元,高的达到上万美元。总之,人均GDP1000美元与“矛盾多发期”云云毫无关系。

  但是现在,这样一个伪命题被传播得脍炙人口,误导领导和公众,科学态度安在?如果按照这个毫无科学性可言的命题,把解决“多发的矛盾”作为第一要务,岂不耽误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

  那么,如何正确科学地认识和评估人均GDP1000美元呢?

  (1)短短20几年,中国人均GDP翻了两番多,达到1000美元(1700美元),超过第一步战略目标,这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特别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成果。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加倍珍惜。

  (2)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经典曲线,经济发展初期缓慢地直线增长,人均GDP1000美元是一个拐点,过了这个拐点,经济进入了沿指数曲线发展的高速增长期。我国经济发展过去的高速增长是体制转轨性增长,如果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1000美元正是新一轮高速增长的起点。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3)环顾全球,人均GDP1000美元仍是非常低的水平。不说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拉美陷阱”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也是很大的,更不要说与我国台湾地区人均13000美元相比了。如果人均GDP1000美元就骄傲了、急躁了,以为就可以着手解决共产主义才能实现的消灭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必将欲速则不达。建国以来,我们吃急躁病的亏还少吗?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坚决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教导,“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人均GDP1000美元为新的起点,继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直奔人均GDP10000美元。

  (4)诚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道路上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有的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有的是工作中可能的失误。特别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还远未完成,不仅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很不完善,而且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力还这样那样的严重存在,从而一些矛盾积累而日益突出。对此切不可忽视和轻视。但是在当前,在对待社会矛盾上也有许多非科学态度。比如,近两年来报刊传媒中广泛持久地关注“三农问题”、东西部差距、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等社会矛盾,最后都集中到一个贫富悬殊问题上。一些文章说中国现在两极分化达到空前程度,贫富悬殊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用基尼系数衡量,高达0.45,超过危险警戒线了。甚至危言耸听农民太苦,“现在只差陈胜、吴广了”。更有甚者妄言,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成为“五千年最坏”的“人吃人的社会”!不可思议的是,其中许多文章竟然也打着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名义。

  我们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贫富悬殊”的事实: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取得了空前的举世赞誉的成绩。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根据世界银行的调研,按日收入1美元的世界标准,中国贫困人口达6.24亿,当时中国总人口约十亿,也就是62.4%是贫困人口;按照中央的数据,当时中国有2.5亿人即1/4的人口不能温饱。2003年,世界银行的数字是中国贫困人口降至2.4亿,而中国人口已增至13亿,中国贫困人口占18%;按照国家统计局数字,中国贫困人口降至3000万,只占人口的2%。在短短二十多年中,基本上解决了中国贫困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或从世界范围看都是一个奇迹!正因此,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扶贫大会,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经验。所以,中国今日贫富差距绝不是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贫者益贫、富者益富,穷人绝对贫困化),而是全民生活共同提高基础上的差距:一些人生活提高得慢一些,一些人生活提高得更快一些。试看今日享有低保的下岗工人,比之当年“大跃进”以后人们经年半饥半饱、不见油荤、靠喝酱油汤过日子,比之“十年文革”时期,春节过年五人大户凭票供应一只鸡、三人小户供应半只鸡的岁月,日子都要好得多。这就是铁的事实,这就是今日贫富问题应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认识。

  (2)基尼系数只是西方一位经济学家在工业一元结构的小国社会的研究成果,对于二元结构的发展中国家,更不要说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多元结构的大国,是否适用,没有科学证实,至少与中国实际不符。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45已经许多年,并没有出现所预言的什么危机。至于惊呼中国基尼系数大于西方发达国家,果真认同这一点,那么直接得到的结论应是大力加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加速发展,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和人均GDP数值,基尼系数表征的贫富差距不就降下来了吗?怎么反而要求政府马上支付转移“均贫富”呢?

  (3)仅仅根据单项人均GDP统计数据简单地算术比较,不能得出贫富悬殊的科学结论。比较贫富也不能唯GDP。农民实际收入没有统计或无法统计的就较多。1.2亿农民工(最近有报道称已达2亿)创造的GDP算在打工所在的城市,而他们平均年工资收入1万元却未计入他们居住的农村,一正一负就使城乡收入实际相差多算了2.4万亿,约等于全国年GDP的13%。农民许多消费(住房、水电、蔬菜、水果等)是不要钱或较低钱的。还有城乡和地区物价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中西部地区省城的

房价就比北京、上海低3-5倍。

  总之,我们应该科学地认识社会矛盾,认真地对待社会矛盾,但决不可夸大社会矛盾,更不可借此煽情,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相反会搞乱人的思想,激化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靠新的改革开放和进一步发展来解决,舍此没有他途。

  在如何解决社会矛盾方面,也有许多非科学态度。例如,在科学发展观的名义下,有人著文“应该帮助弱势群体过上体面的生活”,有人主张在“

十一五”期间实行“全民医保”等等,不一而足。他们的用心也许是善良的,但至少缺乏科学态度。给予“弱势群体”以人道主义生活保障是绝对必要的,也是社会主义题中之义,但要过“体面生活”是什么意思?姑不论国家有无此财力,果真有财力做到,那么谁还去努力工作、努力进取,争做“中产阶级”呢?国家经济如何发展,社会又如何进步呢?“全民医保”,主张者算过国家要支持多少资金吗?美国不到3亿人口,每年支付医保9.5万亿美元,尚不能实现“全民医保”,仍然有“医疗费用昂贵”而看不起病的人,甚至有到中国治病的情况。中国13亿人口“全民医保”,即使是现在这种较低水平的医保,有专家计算,国家全部财政收入干这一件事也不够!所以,这类非科学态度的主张,除了受到非理性化人们的“欢呼”,吊高“弱势群体”的胃口,激化社会矛盾外,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都一无好处。

  要言之,没有科学态度,就从原点上背离了科学发展观。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