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巨额顺差隐藏热钱徒有其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 13:22 南方日报 | |||||||||
程满清 吴思海 谭燕华 李彤 随着6月份“大得离谱”的外贸顺差数据出炉,年初时各媒体关于“外贸顺差将告别去年千亿美元创纪录水平,步入下降周期”的预测似乎只能成为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 人民币升值、降低资源型产品出口退税率、扩大出口、着手打击低价竞销行为……一
我国外贸顺差缘何与年初的预测背道而驰“失控增长”?必须从上述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着手分析,同时也必须看到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非外贸因素而导致的“虚高”现象。 外汇资本投机致顺差“虚高”? 据海关统计,6月份我国贸易顺差创下单月历史新高,达145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五成。上半年累计下来,达到了614.4亿美元的高峰,很可能刷新去年创造的1019亿美元的纪录。 昨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巨额顺差很可能是徒有其表。 “6月份贸易顺差大得离谱,其中不排除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建仓行为和投机行为,其中隐藏着巨大的伪装成贸易的资本流入。” 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也认为,由于虚报货值和转移定价帮助外汇资本流入中国,中国2005年的贸易顺差可能仅为350亿美元,就是说,其中隐藏了约670亿美元非贸易资金流入。 人民币升值难挡顺差猛增步伐 在一系列有可能影响出口进而缓解顺差的措施中,被各界认为影响面最广的就是人民币升值。 但实际上,仔细分析我国外贸进出口方式(一般贸易及加工贸易)的构成,人民币升值对顺差的效用并没有直观看起来那样大。 这要从不同贸易方式的不同特点说起。对一般贸易来说,是在国内用人民币采购原材料生产后再出口,成本以人民币计算,销售额以美元计算,因而对人民币升值非常敏感;加工贸易则是“大进大出”,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半成品再重新出口到国外,成本和销售额都以美元计算,对人民币升值也就不敏感。 如此一来,对当前仍处于加工贸易大国阶段的我国来说,人民币升值对降低出口和外贸顺差增幅的效用也就没有直观所想象得那么大了。这从海关提供的数据中可窥见一斑,今年上半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3%,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7.1%。 加工贸易大省广东的数据更能证明上述观点。来自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的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我省通过一般贸易创造了84.6亿美元的顺差,通过加工贸易则创造了高达284.7亿美元的顺差,一般贸易成为广东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 博弈市场力量下的宏观调控 正是由于外贸顺差开始导致越来越多超越经济范畴之外的烦恼,有关部门早就提出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外贸平衡增长”的理念。 很显然,这一理念实现起来并不容易,甚至在当前复杂的外贸形势下显得越来越难。究其根本,顺差的增长取决于市场力量、来自企业自主进出口的微观因素,希望依靠当前数量不多且见效甚微的几个宏观措施就控制住,有点显得“力不从心”。 扩大进口方面,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增长,大大超过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利好空间,这是企业作出进口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国家领导人出访欧美时带回的大量进口订单,在高额顺差面前也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进口高新技术和高级基础设备,一方面受到国外对我国出口高技术政策的限制,另一方面更受到当前国内抑制投资过热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影响。 遏制出口企业低价竞销行为方面,当前《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调查和处罚规定》仍在酝酿过程中,暂且不论该规定正式出台后到底能对上述行为产生多大的威慑力,当前对如何定义低价、如何处罚等条文激烈的争议,更是大大延长了该规定出台的日期。 就如张燕生所指出,我国的进出口已连续5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贸易不平衡的状况不断加剧,更增加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实现贸易平衡增长,对相关管理部门来说,绝对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