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提至30% > 正文
 

灵活度有了 楼市政策更应透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 07:22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于兵兵

  采访建设部此次的楼市结构调控细则政策发布,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辗转。

  从7月初开始,关于这一政策的具体细节已经从多个消息口径陆续传出:政府官员的博客、建设部及财政部工作人员、地方媒体……尽管细则内容被一次次细化及肯定,有关部门
却在一次次回避。

  直到昨天,文件内容大白于市场,记者才长出了一口气,也迫切希望广大公众能第一时间知晓详情。

  的确,关于“套型建筑面积”界定不详和“70%用于单个项目不可行”的说法,早已经被市场广泛议论,最终的执行意见也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强烈呼吁下开始仔细斟酌,导致细则迟迟不出,建设部却也因此陷入被动,整个市场和公众也陷入迷茫。

  作为最先披露政策细节的媒体,虽然此间也遇到了质疑,但我们仍然坚信,透明的、充分的信息交流才是对市场最有价值的贡献。如果对公众了解真实的市场有利,自身的褒贬损益又何妨?

  其实,看过细则的专家对建设部此次的用心良苦都颇有认同。从“6月1日前没有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可以视情况而定”,到“三类住房项目适用严格的比例调控要求”,再到“严格设计、规划、监理各配套部门的操作,严打违规”……

  此次的调控细则一改以往呆板、简单、笼统的定性要求风格,将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几乎全部考虑,并预先设计了对付规避的办法,灵活而且有效。对此,专家评价,建设部的调控经验正在成熟,调控能力快速提高。

  虽然有些波折,但

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肯定会陆续显现。“近期地产股的大涨就是对市场信心的反应。而下一步的执行效果则有赖于地方政府的严厉配合。毕竟,能够使市场真正行动起来的是第一线的执行方。”一位房地产专家表示。

  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调控博弈大戏可能阶段性地落幕了。在这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开发商、媒体等各领域投身其中,扮演着各自或大或小的角色。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其中也有一部分不负责的、私利鲜明的声音,但在一个大趋势上,没有人会不认同:房地产
宏观调控
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步步迈进,尽管艰难但前途光明。

  我们坚信,只要人尽其力、司尽其职,携手同心,一个更加健康良性的房地产市场指日可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