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传导初显信号并不稳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01:54 第一财经日报 | |||||||||
今年入夏,上涨的不仅是天气的温度,轻工产品也在成本上涨的压力下出现了持续走高。据国家价格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自4月份以来,饮料、家电等轻工产品出现了近年来难得的普涨行情。而在4月份之前,虽然制造商也承受了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涨之苦,但受制于产能过剩、消费疲软,提价很难成行。 由于轻工产品价格的本轮涨价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续涨,有学者认为,这一续涨行情
事实上,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看,本次轻工产品的续涨是制造厂商的一种策略性安排,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国内价格上涨而出口价格下降。 从国内市场看,轻工产品的续涨表现出了典型的非稳定性。一般来说,如果轻工产品价格上涨没有引起显著的消费需求下降,那么表明价格的上涨基本得到了市场需求的支撑,价格还存在上涨空间;反之,则表明价格上涨难以持续。目前的市场消费情况显示,轻工产品的价格上涨实际上已经对消费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消费的替代效应较为明显。如入夏以来,受空调价格上涨影响,空调消费并没有体现出热卖的势头,相反,空调的替代消费品电风扇则出现了热卖行情。 与此同时,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不断推进,受石油等能源产品的上涨势头还将持续等因素的影响,成本上涨的压力还将持续,轻工产品厂商如何消化成本的上涨压力值得关注。 国内市场这种价涨量不涨,甚至由于价格上涨带来的居民的消费替代问题,突出地反映了轻工产品的续涨带有某种不稳定性和难持续性的特征。 从外需市场看,受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外需对缓解轻工产品产能过剩的压力效用更加明显。数据显示,除了2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贸易顺差较小外,其他月份的贸易顺差基本都处于100亿美元以上,最新的6月份数据又刷新了记录,达到145亿美元。分析贸易结构,加工贸易仍然处于决定的优势,而国内的轻工产品出口,目前主要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的形式完成出口。大量轻工产品以外需的形式消化过剩的产能,将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中国的贸易条件。 由于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轻工产品需要外需市场来消化产能压力;而大量的出口引发了产商的价格竞争。据悉,今年前4个月的空调出口增多但出口价格却同比下降8.1%,绝对价格折合人民币普遍在千元以下,远低于国内价格;其他轻工产品大致也呈现这种势头。量增价降的出口战略频繁地招来了国际的反倾销制裁;不断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 因此,以量取胜的这种出口战略本身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出口高增长下所产生的巨额贸易顺差又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了较大压力,使得中国在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政治方面,面临着双重压力。 不可否认,轻工产品自4月以来的续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了价格由PPI向CPI的传导效应。从近期CPI的走势看,食品等助推CPI上涨的压力得到了减轻,而由价格传导所带来的成本推动性的CPI上涨逐渐显现出来,而且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不仅轻工制造业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而且居民也面临着日常生活成本(恩格尔系数)的上升压力,这将影响居民对家电等耐用性轻工产品的需求。 总之,价格的传导虽然已经初显,但在国内外需求市场都存在不稳定性的情况下,这种传导多少显得有点被动和缺乏可持续性。因此,这种不具有稳定性和难以预见的持续性,并不能让人由衷地乐观起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