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邹方斌:未来发生严重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 01:49 第一财经日报

  邹方斌

  近来,有关经济过热的讨论不绝于耳。论者多指出,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给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带来威胁,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几乎用尽了今年指标的七成。房产、股票与大宗商品的价格都不断创新高,爆发通货膨胀危险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大了。

  与此同时,央行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流动性泛滥问题,也频频出手,提高贷款利率,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加大央行票据操作力量,试图收紧银行体系过度的流动性。

  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普遍的、连续不断的上升。但令人不解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我国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并不算高,上半年大约只上涨1.2%。不少人从消费物价指数的缺陷来理解这一矛盾现象,比如,物价指数中并不包括资产与重要原材料的价格,再加上时滞的影响,近期内并不能从物价指数看出通胀的危险。

  无疑,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必须具有前瞻性,在通胀真正爆发之前指出可能有的威胁,防患于未然,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不过,用经济过热、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高涨等一些模糊的词语来描述将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危险,毕竟是雾里看花,经济过热到什么程度呢?流动性又泛滥到什么程度呢?有没有一个比较可靠的指标来衡量呢?在当前的分析中,似乎都不能得到肯定答案。

  最要紧的是,如果我们恪守通货膨胀现象的真正原因是货币发行量过大,对通货膨胀的危险的理解才能深入,而不是停留在一些比喻性的说法上。这里的货币,只能理解为M1,流通中的现金与活期存款。假如换成流动性,包括的范围就太广泛了,M2、M3要包括在内,

股票、债券、房产等任何有价值的、可以变现的资产都可以包括在内,对搞清有没有通胀是没有用的。

  所谓流动性,只有程度上的区分。这种理解,是把价值贮藏也当作货币的一种本质职能。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货币的本质职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原因很简单,只有交易媒介的职能是其他任何资产都无法替代的。所谓本质,无非是说,将此物与彼物区分开来,交易媒介的职能正好将货币与其他类型的资产区分开。所以,只能将货币理解为流通中的现金与活期存款(支票)。

  央行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给出的M1数据显示,2006年3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单从M1的增速来看,还不能表明货币发行量过大了,发行量增加过快,是指相对于经济增长从而对交易量增加所需的交易媒介来说的。发行的货币量增加超过了交易所需的货币量增加,就说明有通胀。再看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经济增长率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加率为10.2%。相对于GDP的增幅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并不算太快。

  如果单从货币供应量增加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来看,我国未来的一段时期发生严重通胀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毕竟,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只是凯恩斯主义者所主张的那种简单替换关系,几种组合都是可能的:低通胀、高增长;低通胀、低增长;高通胀、低增长;高通胀、高增长。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靠搞通胀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是危险的游戏。

  一方面,从各种迹象来看,未来似乎有发生通胀危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数据又看不出这种可能性,这又是

中国经济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谜”,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经济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