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CPI这个判断工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 00:2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特约评论员 李军杰 目前经济学界对CPI走势有通涨和通缩两种判断。持通涨观点的人主要是从货币信贷投放增长过快、资源类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等角度来看问题;持通缩观点的人则主要从产能过剩的角度出发,认为消费品的供大于求将是中期内经济运行的常态。应该说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从CPI的实际表现来看,今年3、4、5月我国月度CPI同比分别上涨0.8%、1.2%
从概念上看,CPI是度量一组代表性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化的指标,是从消费者角度衡量消费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的一种价格指数。但是,CPI并不能直接反映投资市场中间产品的价格和资本市场产品价格水平变化趋势,而这两者无疑是目前经济运行中矛盾最突出的两个节点,因此,应客观看待CPI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判断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当前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投资过快,但CPI对此并没有直接的反映。如果可以把中国的市场从理论上分为投资和消费两个市场的话,是消费市场“没有温度”,投资市场在“发高烧”。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在投资市场上是一种循环,即“投资→产出→再投资→再产出”;在消费市场上是另一种循环,即“投资→产出→消费→再投资”,两个市场循环的本质区别就是投资市场缺乏消费这个主要环节。为什么原材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居高不下,而CPI却一直低位徘徊,原因就在于两个内需市场需求情况不一致:投资市场过热,而消费市场则增速一直远远落后于投资,甚至受到了投资挤出效应的影响。 其次,资产价格问题在CPI中也没有直接的反映。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奥地利学派对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经典论述:当储蓄资金增加,商人就会对“更为长期的生产过程”进行投资,特别是那些远离消费者的生产领域和资本市场。通货膨胀时期,其特征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大和不当投资的增多;当信贷扩张停止,同时人们发现了明显的不当投资,危机就到来了。显而易见,这里的不当投资不仅是指对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生产领域的投资,而且包括对股票、房地产等资本市场的投资。当前,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通过结汇大量的转化为货币供应,由于存款利息较低,再加上部分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市场投资机会的相对缺乏,这部分资金大量涌向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造成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正是不当投资过度,这种过度维持到一定水平,最终的消费无法承接巨大产能所释放的巨大供给,由于供求关系的改变,不当投资领域价格下滑,资金链断裂,经济衰退就开始了。 经济衰退的实质是生产资料、原材料和资本市场的价格下滑速度,远远超过一般消费品的价格下滑速度,当它们之间的比价重新回到合理的比例时,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随之开始。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经济学家一个很大的失误是把CPI作为判断投资率高低的重要标准。由于从数量关系上对最优(合意)投资率(积累率)进行证实和证伪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直到现在,学界主流的判断标准一直是一种很笼统的说法:如果在某个特定的投资率下经济能以较快速度增长,又未发生较高通货膨胀,那么这个投资率就是合意投资率。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在1%左右的CPI增速下,即使是30%以上的投资也可以被看作是“既快又好”。 无疑,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充斥着大量的不当投资,包括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材料领域投资的严重过剩、房地产价格的虚高以及股票市场的虚火,很明显,这些因素光看CPI是看不出来的。单纯依靠CPI来判断最优投资率会大大淡化危机处境中的危机意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