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护纳税人权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 15:14 南方日报 | |||||||||
迅之 审计署近日发布的消息说,该部门今年要加大效益审计的力度,不仅要关注纳税人的钱花得对不对,更要关注花得值不值。这正暗合了李金华审计长去年作出的“审计要向纳税人交代”的承诺。“纳税人的钱花得值不值”,通过严格的审计或许会给公众一个明白的说法。然而,审计毕竟是一种事后行为,而且,倘若审计结果与之前的政府财政划拨出现矛
审计部门要关注纳税人的钱花得值不值,人大更应关注纳税人的钱该怎么划拨,政府各行政部门则需多思量公共财政究竟该怎样利用。审计是事后行为,人大的财政划拨决定是事前行为,行政部门的财政运用则是事中行为,只有三者都将纳税人的利益放在心头,科学决策,避免“一支笔”,“纳税人的钱花得值不值”这一问题才有可能给纳税人一个满意的答复。 我们一些部门过往在动用公共财政资金的时候,常常不去考虑“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有的随意性很大,糊涂账居多;有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弄些中饱私囊的歪举;有的则大搞政绩工程,可以把一座立交桥修了拆,拆了再修,还美其名曰“增加GDP”……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以说,在某些公共财政资金的动用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纳税人的权益,甚至有的官员眼里根本没有“纳税人”这个概念,于是乎,“公家的钱”用起来随心应手,大大方方。 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我们的一家电视台在现场直播节目中,请中国市长与美国市长通过电视对话。中国市长十分热情地邀请美国市长前来访问。不想,那位美国市长回答说,由于没有经费而不能在年内成行,因为当年的出访经费已在年初由市议会规定,其中并没有包含访问中国的部分。而那位中国市长却豪气干云地表示:“你来吧,我们可以为你支付访问经费!”一句话道出了国内在公共财政运用上的大问题:就是多多少少还存在“权力财政”的影子。而在“权力财政”之下,又让谁来向纳税人作出交代呢? 不能只有审计部门一个单位来向纳税人交代,纳税人有权知道自己所缴纳的税收流向何处,产生了何种效益,是否通过公共财政的实施返归社会从而返归个人。这就需要我们的公共财政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要更加公开和透明,否则,最终并不会有具体的人站出来向纳税人作具体的交代,除了年年“扮黑脸”的李金华。这又是谁的悲哀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