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紧缩信贷和严控土地供给并不利于控制房价猛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 02:43 第一财经日报

  持续多时的房地产宏观调控,迄今效果仍不甚理想。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热潮持续,土地转让价格屡创新高,一些大中城市房价继续上涨,特别是银行系统对房地产业的各类信贷仍增长较快,其间涉及利益关联之复杂,令有关方面调控时颇感棘手。

  本报今天披露的杭州宋都集团资金链问题调查,就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典型的房地产企业扩张与银行信贷关联的冲突案例。从大量实证中抽丝剥茧不难看到,通过“走钱”等
手段往来资金,通过抵押土地使用权大量利用银行信贷进行快速扩张,实际上是许多房地产企业关键的发家之路和敛财之道,这恰恰也是房地产企业能够牟取暴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对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应当让收益与风险成正比。然而在中国

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和地方政府事实上的利益关联,加上商业银行过度依赖信贷扩张来保持利润增长,一家稍微有点规模、且能拿到开发土地的房地产企业,通常可以轻松从银行系统获得充足信贷。而只要没有大幅银根紧缩和严厉信贷控制,房地产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却往往偏低。

  同时,在商业利诱和内外合谋下,同一块土地、甚至是已经不具备开发资质的土地,仍可以重复抵押给商业银行,从而使不少房地产企业用很少的钱就能撬动巨额资金,不断投入房地产开发的快速循环获取暴利。而这自然会刺激起房地产企业更强烈的扩张冲动,如此扩张之道就愈演愈烈,让人触目惊心。

  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房地产业事实上是靠巨额信贷支撑而获得高速增长。针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迄今效果不佳的关键症结,除了土地管理还不够严,相关信贷的清理与规范仍远远不够。仍以本报披露的宋都集团为例,正是因为宏观调控导致银根紧缩,宋都集团的资金链条才开始变化,导致曾经亲如兄弟、利益共享的关联企业出来诉讼,牵连并暴露出了更深层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判断,随着新一轮调控、特别是信贷调控加大力度,不少房地产问题企业将会现形。

  回头再来看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措施与效果,为什么中央调控政策会在各地遇到多重阻力?我们认为,严控土地供给的政策相对明确,实施以来的效果也立竿见影。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严控土地供给成为一条基本政策。特别是去年“8·31大限”之后,土地供给无序状况得到明显遏制。今年6月初,国务院提出支持天津滨海新区进行新的土地管理改革试验,更表明减少土地供给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但在紧缩与房地产有关的银行信贷方面,相关政策措施的收效却不甚明显。从央行数据和相关行动来看,更激烈的利益博弈也许才刚刚开始。今年前三个月贷款猛增后,央行立即上调了贷款利率;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出台之后,央行又在6月份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加上其间不断地采取行政调控手段和发行定向票据等措施,央行加强调控的决心和力度异常清晰。

  然而,房地产信贷已经形成的巨大规模,以及中国房地产业的畸形结构,事实上使我们对房地产业的信贷调控面临进退两难境地。

  更大的挑战还在于,紧缩银行信贷和严控土地供给,并不利于控制

房价猛涨。因为在短期购房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可售房源减少,信贷成本加大,房价将更难降下来。也就是说,在对房地产这样关系重大、结构独特的行业进行调控时,我们需要更好地协调“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避免二者相互打压,争取双手互补发力,共同促进房地产业趋于良性发展。

  由此看来,要妥善化解房地产调控中的信贷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既要遏制不规范的房地产信贷激增,又不能搞“一刀切”式的全面紧缩信贷。由于这还涉及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规范管理与业务创新,如何有所区别地进行房地产信贷的清理、打击、扶持、发展,显然还需要决策层下更大决心、用更高智慧,争取更好地解决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