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与公平·全球经济·发展经济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 02:42 第一财经日报 | |||||||||
郭继丰 关于效率与公平 今年5月,中央决策层提出关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后,学界围绕“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次展开了讨论。
吴忠民:把社会公正放到一个突出的而不是兼顾的位置。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吴忠民教授,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再反思》一文。文章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严格说来只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段有效的策略性提法,其自身包含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它降低了公正的地位,并割裂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忽略了政府对于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颠倒了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基本途径的关系等。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这一提法已开始对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应。比如,这一提法不仅无法有效解决反而会误导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基本制度设计和安排问题。如果作为社会公正制度化体现的法律被放到了一个兼顾的位置,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为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有必要明确地把社会公正放到一个突出的而不是兼顾的位置,有必要明确地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 黄范章:即使强调“公平”也不可否定或忘记“效率优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黄范章在6月8日的《社会科学报》发表文章认为,强调“效率优先”绝不是“速度优先”。“效率”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效率”,应该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经济生存与繁荣的生命线。 对于市场经济而言,竞争力是每个企业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的生命线,而效率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只要采取市场机制作为分配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竞争机制就会驱使企业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把效率置于优先地位。因此,即使在需要强调“公平”的时候,也不可否定或忘记“效率优先”,更不可让效率增长停滞为零,甚至为负。因为归根到底,“效率”还是缓解、缩小收入差距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靠提高效率把蛋糕做大,才能做到在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都有所增加的同时,让弱势群体所获得的那一份增长得更快些,从而使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使基尼系数趋降。 全球经济 全球经济失衡造成的风险是否会发生,是影响到各国资本市场是否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前提下,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态势如何? 谢国忠:全球熊市就在眼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财经时报》发表《全球经济进入沉闷时代》的文章,认为全球熊市就在眼前。文章认为:考虑到当今全球自由流动性比10年前高出60%,流动性减少的幅度可能会非常大。即使过去10年所累积的多余流动性中,有一半会由于全球化带来的持久性反通胀效应而保持不变,其余部分的流动性减少仍然会使所有资产的价格平均跌落约20%。当资产价格下降,全球经济就可能进入一个非常沉闷的阶段。对股票市场尤其重要,公司收入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可能会下降。有两个因素一度夸大了公司收入。首先是商品涨价,通过对消费者征收通货膨胀税,增加了公司收入。一旦商品泡沫破灭,这种收入就不再归公司所有。其次,金融投机夸大了金融部门的收入。一个更有意义的指数,是股市资本总额与GDP的比值。这个比值在过去10年里急剧上升。这个增量中的大部分,可能会在熊市中被消解掉。 来有为: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规模继续扩大。由国务院产业经济研究部来有为研究员执笔的《“十一五”期间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发展趋势》一文认为,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规模继续扩大。“十一五”期间,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将呈现出如下一些主要发展趋势: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规模继续扩大,跨国公司将在产业转移中发挥主导作用;国际产业转移仍然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将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产业转移向产业链高端部分延伸;软件等新兴项目外包业务将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将日趋多样化。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今后需要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为主;各省市、各地方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内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不同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企业对国外技术依赖性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大了我国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难度;国际产业转移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关于中国的发展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后,试图寻求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如何形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范式?《光明日报》报道了由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前沿”研讨会上有关发展经济学的有关内容。 马颖:形成发展经济学的中国范式至少需要20年的积累。马颖教授认为: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形成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情况与成熟的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由此诞生了发展经济学这门新学科。在经济学家的研究过程中,范式会慢慢形成。对中国问题的研究需要耐心,需要积淀,要形成发展经济学的中国范式至少需要20年的积累。至少20年主要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这不是没有可能,印度经济学家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主流经济学已开始承认印度经济学家的研究。马颖教授以非洲为例指出,构建良好的基础设施、改善和普及教育、改善协调种族关系、构建能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的社会资本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意义。 文建东:发展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武汉大学文建东教授在会上认为,发展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文建东认为:传统上,发展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看似有联系而实质不同的理论体系,研究对象也各有分工。而现在,新增长理论的目的就是要在这个缺口上建起桥梁,同时观察穷国和富国的行为,研究它们不同的动态发展过程。尽管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有不同研究领域,两者间的对话和交流还是必要和有益的,两者的融合也是未来的趋势。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环境与社会结构正逐渐接近增长理论建立模型时所暗含的假设,因此将增长理论融入到发展经济学中去是可行的。另一方面,新增长理论还必须以其严谨的模型与研究范式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结构性特征,以改造和完善发展经济学。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