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加强监管迫在眉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 13:24 财经时报

  丁汀

  在2006年开始的“十一五规划”为数不多的“硬性指标”中,单位GDP能耗“下降20%”位列其中。这就意味着,自现在开始,至少在未来的五年中,“节能降耗”将成为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主旋律之一。

  降低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决策者的初衷,是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淘汰高耗能、低效益的产业。依据中国单位GDP所消耗能源的水平,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却绝非毫无难度。发改委相关专家就曾表示,这“的确是项艰巨的任务”。

  因此,4月从

国家发改委传出消息说,它将会同有关部门,把包括降低能耗在内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随后,在各地方、各行业,有关降低能耗的指标又被层层分解,落实到大多数的社会经济单位。

  例如在上海,这一目标被分解成: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必须下降30%、第三产业15%、建筑业15%、政府机关20%、各区县和开发区20%:“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的能耗指标也要有所下降”。

  层层分解,落实责任,降低能耗就成了“硬条条”,单位领导们广寻节能门路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

  对于企业而言,降低能耗可依靠的途径尚多,应是加紧科技研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层次,让尽量少的能耗,创造尽量多的价值。但对于“政府机关”乃至“教育医疗系统”,节能的潜力就小得多,除了随手关灯、少开空调,更多是依赖其使用的耗能产品的效率——例如空调能不能少耗电,电灯能不能多发光,甚至房间的保温效果是不是很好。显然这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它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产品

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倘若有一个号称能够“节电20%”的产品出现,你可以想象,对于这些单位来说,该有多么的欣喜若狂。这种“欣喜若狂”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前景。所以,进入“

十一五”的这半年来,虽然节电产品市场的增长幅度有多大很难统计,但可以想象,今后五年,每一项节电新技术问世,都会迅速地转化成市场的巨大需求。

  有人恰恰看见并利用了这种需求。现在的问题很严重,鱼龙混杂的这个市场,已经让人难辨真伪。业内人的说法是,大多数所谓节电产品都是在滥竽充数。而监管空白,认证体系还不完善,让贪利者有机可乘。何况很多看起来“权威”的检测中介机构,却往往唯图利益,不负责任,为假冒者提供“科学”、“专业”的庇护。

  后果已经显现。当消费者面对着“谁都辨不清真假,谁都说不清效果”的节电产品时,只能望而却步。市场的混乱、行业信誉的丧失,最终只会把真的也弄成了假的。

  这样的环境,对于真正能够创造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节电技术——其产生和进步显然不利。进而,对于实现降低能耗的“十一五”目标同样不利。

  如专家所言,由于技术杂乱,又多不成熟,为相关部门制定标准、认证认定制造了障碍。但这不是任由这个市场继续保持无序和混乱的理由,加强监管,去假存真是为当务之急。而对于那些为造假者护航、以“专业检测”扰人耳目、甚至不惜出具“伪证”的中介机构,更应坚决剔除。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