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风格温柔变脸 不点名是为揭露深层问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 10:53 法制日报 | |||||||||
审计报告:看点在哪里 本报记者 郄建荣 “温柔变脸”是人们对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日前所作的《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的一个突出印象:
在这个报告里,违法犯规的部委没有被点名,重大案例没有被曝光,以往四足鼎立的报告,变成了中央预算执行的独角戏……习惯了以往李金华硬朗风格的人们,顿感审计报告没了“看点”。 是“温柔变脸”还是更负责任?是没有了“看点”还是不会看“门道”?对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审计署办公厅有关负责人。 新法要求中央预算“应当重点报告” 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源于1995年审计法的实施,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已连续11年开展了中央预算执行审计。 今年6月1日,修改后的审计法对第四条作出了重要修订,规定:向人大所作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 审计署办公厅有关负责人说,这样做,可以使审计工作报告更加集中全面地反映预算执行审计情况,有利于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地履行预算审查职责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的职责,维护预算的法律严肃性。 他说,正是根据这一规定,今年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重点报告了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对金融、企业、经济责任等其他审计情况,报告中也有所提及,但并未作为重点内容。不过,这并不表明这三个方面不是审计监督的重点领域。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近年来审计机关在对金融、企业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方面不断加大审计力度,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就去年审计署组织开展的对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和11户中央管理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这位负责人说,有关情况将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 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上查找原因 在以前的审计报告中,一大批中央部委的违法违规问题被曝光,一个个案例被媒体“炒来炒去”,最后,审计署仍难免落得摘不下“乌纱帽”、“点名运动”的恶名。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产生这些违法违纪问题特别是大要案的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查找不够。”这位负责人说。既要揭露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严格、不规范、不合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更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完善管理。这是今年李金华报告最突出的亮点。 这位负责人说,今年的报告用较大的篇幅、较为全面地表述了预算执行的基本概况,与简单化地直接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相比,可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憾。 “这次审计查出的2005年度新发生的违法违规问题金额8.65亿元,仅占审计当年资金量的0.6%。”这是李金华审计长日前报告中的一个细节。审计署这位负责人以这一细节为例说,这个比例告诉了人们,存在的问题占整个预算执行的比重是多少,这样人们自己就可自行判断问题的严重与否。 报告对每个审计项目的表述,都反映了审计抽查单位的覆盖面、审计的资金量及其占被审计项目资金总量的比重,以及审计发现问题占审计资金量的比重。这位负责人说,采用这种方式反映中央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能够给人一个全面、准确的概貌。 不点名是为了揭露深层次问题 有媒体评价说,解读李金华日前的审计报告,不点名成今年一大改变。对此,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说,揭露和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是这些年来审计工作报告一以贯之的做法。今年的报告虽说“不点名”了,但在揭露存在问题的力度更大、重点更突出、层次更深,更加注重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对象。 审计多为事后监督。从被审计事项的发生到实施审计,再到审计工作报告,必然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如果审计工作报告仅仅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不反映审计之后一定期限内被审计单位的整改纠正情况,审计反映就不能做到客观全面。要改变这一弊端,最根本的还是要促进被审计单位搞好整改,规范管理。这位负责人说,今年的报告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对各部门单位的整改情况反映得比较充分,除了按照往年惯例报告了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情况外,还特别列举反映了今年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边审边改”的情况,作出“今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的工作已初见成效”的判断。 理性分析多了,不点名以免“挂一漏万”。这是业内人士对李金华报告的看法。其实,人们在关注李金华审计报告变化的同时,更关注审计揭露问题的整改。形式变化的背后能不能带来财经状况根本好转是最值得期待的。 本报北京6月28日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