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动性:梦想比现实更重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 05:32 第一财经日报 | |||||||||
傅勇 如何看待不平等是个跨越时空的问题。在2500年前,孔老夫子说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用多说,孔子的这一“均无贫”观点已被我们自己的经历所证伪:平均主义会造成普遍的懒惰,使整个社会失去进取心。相反,在一定条件下,激励经济学家把不平等看作是提升效率的手段,他们倾向于认为:“因患寡,而
衡量不平等程度的通行指标是以统计学家基尼命名的基尼系数,其公认的国际警戒线被定为0.4。可是这一标准受到来自中国的“挑战”。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虽然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但中国不能照搬国际统计口径,因为中国城乡差距大是造成基尼系数较大的原因,而城乡内部的基尼系数都低于0.4,应该给基尼系数打一个“国情折扣”。 一时间,质疑声风生水起。人们的困惑在于:城乡差距为什么不重要呢?中国二元结构的国情就应该成为超脱“国际标准”的理由吗? 美国也同样面临收入差距拉大问题,不过美国人似乎倾向于泰然处之。最近一期的《经济学家》杂志表明,如今美国的基尼系数也超过了0.4,成为整个西方发达世界的龙头老大。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有一句有名的谚语,“上涨的潮水(比喻经济繁荣)将抬起所有搁浅的船只”。1995年以前情况确实如此。那时美国生产率的跳跃性增长,惠及大众。然而,在2000年以后,事情有所变化。生产率的增长同样又开始增长,但是,它只抬起了更少的船只。在对通胀率进行调整后,一个典型美国工人的工资,自从2000年以来,仅仅增加了不到1%。而在1995~2000年间,增长了超过6%。相反,只有最熟练工人的钱包在当前的经济繁荣中膨胀。这意味着,生产率上升的果实向高收入者倾斜严重。 然而,美国和中国的一个明显不同在于,美国人并没有多少负面心态。收入较低的美国人所抱有的想法是:加入富人群体,而不是缩小这个群体。实际上,在美国的任何一个角落,十个人中有九个人相信,即便你是白手起家,只要你努力工作,遵纪守法,美好富足的生活之门向每个人敞开。这是美国梦的核心理念。这种理念让普通的美国人更能够忍受经济波动的艰辛,并接受不平等和不安全的现实。 事实正是如此。即便是在贫富分化严重的今天,普通的美国人相信可以由贫到富的比重自1980年以来增加了20%。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说,美国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极为通畅。 这种态度直接决定了政策导向。相比之下,美国人更加看重推动经济增长的意义,而不是重新分配财富的作用。美国民主党2004年竞选副总统的约翰·爱德华兹,曾经不遗余力地倡导“两个美国”的概念,即一个是富人的美国,另一个是穷人的美国。然而,其营销的效果并不理想。 另一个更有力而直接的证据是,虽然只有1%的家庭缴纳遗产税,然而,不久前超过70%的美国人支持废除遗产税。这也与中国日益高涨的征收遗产税的呼声形成对比。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梦”式的社会流动性也有一定的狭隘性,一种奇怪的“仇贫”心理却在滋长。美国人虽然不愿意把问题归结到他们富裕的同胞身上,却把矛头指向了比他们更贫穷的外国人身上。一项针对外交事务的民意调查发现,近90%的美国人担心他们的工作会流失到国外,超过六成的美国人憎恶自由贸易,就连主流经济学的泰斗保罗·萨缪尔森也一反常态地指出,自由贸易损害了美国福利的可能性。这样的呼声很自然地传递到政客之中。 同样面对收入差距超过警戒线,并持续加剧的社会问题,人们有可能表现出相当不同的容忍度,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大小。我们或许可以说,社会流动性是社会不平等的镇痛剂。因为,只要有梦想,明天总是新的一天。(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