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衣讨薪是媒体依赖症的极端个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 08:00 北京晨报 | |||||||||
沈阳一名青年女子站在工厂大门前脱衣示众,目的是为了讨回8000多元血汗钱。 “下午3点多我到这儿来,老板还是不在!我心一横就把衣服脱了……”红衣女子的那一横心的冲动,不过是一种表达无力后的消极自救罢了——如果她按部就班地讨薪,可能无人过问;可是她惊人一脱,却可以吸引关注,赢得同情。
所以,年轻女子的脱衣讨薪其实是一种媒体依赖的表现,让自己的“脱衣讨薪”成为具有传播价值的公共事件,吸引媒体报道和公众的关注,甚至纳入有关部门的权责视界,从而扭转自己的苦境。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尽管媒体的介入和报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问题解决,但却不是表达利益诉求的正常机制。当某一事件发生后,如果没有媒体的报道,相关部门就会对此视而不见。直到事情闹大了,引起了媒体关注,才敷衍地解决一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非报道不解决的消极惰性。而在这种惰性下,同类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的,能够获益的只是媒体关注下的少数个体。 而且,由于相似的苦楚不大可能总被关注,于是,一些身背委屈者为了尽快地解决困难,甚至做出了迎合媒体的出位行为。于是,各种挑战道德和秩序底线的表演应运而生,各种诉求和表达乱象不断出现。 当然,讨薪闹剧频频出现的原因,不是媒体滥情,也不是当事人做作,而是在资方和劳方地位悬殊的博弈中,扮演裁判角色的政府职能部门的缺位和失语。试想,如果表达机制完善,有更体面更经济的渠道来讨薪维权,谁愿意寻死觅活?谁愿意当街脱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