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全球金融动荡·反垄断法·通货膨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 05:34 第一财经日报

  郭继丰

  关于全球金融动荡

  全球金融市场在近段时间处于动荡之中,产生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丁志杰: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根源在于早已存在的泡沫。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此次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的直接导火索,是美联储强硬的加息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预期混乱。丁志杰认为:美联储在2年内连续第16次加息,已经超过最初的预期,对紧缩和衰退的担心最终导致全球金融市场走势大幅度回调。从更深层次看,此次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根源在于早已存在的泡沫,美联储加息态度只是导火索而已。由于美元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游荡在市场上,加剧了市场的投机性,中国因素成为炒作的题材,主要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远远超过了历史上可比时期。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场已经在高位上危如累卵,经济紧缩信号让市场信心严重受挫。此次动荡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就是,金融市场价格背离常态,美元走贬和主要金融市场回落同时进行,表明此次主要商品价格回调的根源不在于美元贬值,而在于市场自身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对未来世界经济步入衰退的担心。

  黄海洲:全球经济放缓即将到来。巴克莱亚洲有限公司董事黄海洲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预期世界经济结构性回归是此轮金融市场动荡的一个主要因素。黄海洲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强劲,但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趋势并没有经历过大调整。过去5周金融市场的调整与动荡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全球经济放缓即将到来。因为大的投行、商业银行、对冲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地转移大量资金,在面临流动性匮乏或开始担心流动性匮乏时,投资者往往会以极快的速度逃离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在此番金融市场动荡中受害最深。全球经济可能即将放缓,这对于各国经济政策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美元很可能会进一步走软将给中国带来明显的影响。中国需要采取更为审慎的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政策。

  关于反垄断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新闻发言人近日称,6月24日召开的会议将如期审议《反垄断法》(草案)。这个消息引起舆论对反垄断法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南方都市报》:《反垄断法》立法过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6月25日的《南方都市报》社论指出,《反垄断法》的一些权责还有进一步理顺的必要,比如反垄断委员会与这个执法机构是什么样的法律关系;这个执法机关将设立在某一个现有行政部门内部,还是单独设立成为一个独立执法机构;主要由行政官员主导,还是由法律与经济专家组成;是否设立分支执法机构,其内部架构如何;它的调查权、执行权有多大,是否拥有部分司法权,是否可以充当原告等均语焉不详。

  《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大体上就是寻找建立中国反垄断制度的一个公共辩论过程。反垄断的方向、反垄断机构等重大问题,需要在《反垄断法》的起草、审议过程中逐一予以澄清,并最终确定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在重大问题上含糊其辞的法律,恐怕算不上完整意义上的法律。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反垄断法》立法过程中恐怕还得做很多事情。

  刘晓忠:《反垄断法》制定需要《程序法》先行。时评家刘晓忠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认为,此前多家媒体报道,《反垄断法》(草案)将不在十届人大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正式审议,可全国人大常委会新闻发言人出来辟谣称,于6月24日召开的会议将如期审议《反垄断法》(草案)。这种突变恰恰揭示出了个严重的现实:实体法缺乏程序法的护航,“流言蜚语”将不时袭来。

  从最近《反垄断法》(草案)的动态看,都集中表现出了个程序性的问题,体现在《程序法》缺位和公民法治意识强化方面。随着开门立法越来越多,不同利益集团的参与度空前活跃,而在缺乏《程序法》规范的前提下,使立法变得凌乱而复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立法的效率;另一方面,即将变迁的立法程序和旧存的已不合时宜的部门立法存在着强烈的利益博弈,显示部门利益化、部门权力化还在实质性地左右着立法的进程,这种部门利益对立法的实质性影响一定程度潜伏了权力利益化的隐患,不利于立法公平、公正原则的维系。

  关于通货膨胀

  1~5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仅上升了1.2%,而普通人从房价、油价、肉菜、白糖等的日常感受中,觉得物价上涨幅度较大,中国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如何治理?

  胡祖六:中国经济已经面临比较大的通胀压力。美国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通胀威胁。胡祖六认为:从各种金融指标和各种经济实体运行指标来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一季度GDP增速高达10.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30%,新增贷款1.26万亿元。经济理论和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当信贷供应扩张非常快的时候,或迟或早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目前全球每一个主要经济体或多或少都面临通胀的压力。根源在于整个经济的流动性过于充足,国际收支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的双盈余导致人民银行基础货币投入过多,因为央行要通过发放基础货币来平衡外资的流入。由于担心未来可能的“产能过剩”引发通缩,而未能及时收紧货币政策,就可能更加刺激投资,某些行业甚至可能产生投资泡沫,加剧“产能过剩”风险。因此,抑制总体经济过热与防止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并不矛盾。

  宋国青:目前中国经济有通胀倾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有通货膨胀倾向,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原因在于贷款需求大、利率低了。继续提高利率,不仅对抑制房地产,而且对于抑制其他方面的需求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目前应该提高存款利率,存款利率不动,单边提高贷款利率,结果不知道是解决的问题多,还是引起的问题多。合适的存款利率是保持宏观经济平衡和提高微观经济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杠杆,人为增大银行存贷款利差会导致很多方面的扭曲。现在总说投资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原因之一就是你把存款利率压得太低。利率偏低导致存房、存货的机会成本偏低和存货量增加,推升了住房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如果存款利率提高一些,大家把钱存入银行,就平衡了。对提高存款利率的一个担心是,中国提高存款利率后容易引起更多的套汇热钱进入。这个情况是可能的,但在数量上问题不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