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分配能解决贫富悬殊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 00:17 中国经济周刊 | |||||||||
采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嘉宾: 王振耀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 白津夫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卓舒 河北卓达集团总裁 莫荣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三次分配” 能否解决社会失衡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 “三次分配”和提倡企业家社会责任对我们的社会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作用?“三次分配”机制是解决社会失衡的最有力手段么? 白津夫:首先有利于规范企业。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企业在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直接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特别是随着企业“走出去”,面临着按现代企业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其中包括必须充分考虑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国企业才能在竞争合作中,不断扩展生存发展的空间。 其次,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使得我国企业市场意识大大增强,具有较强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冲动。但在企业商业理性支配下,往往以经济利益排斥社会利益。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使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对员工、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王振耀:目前仅依靠“三次分配”机制还不能解决中国社会失衡问题,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调控。只有政府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救助力度,搭建最低生活保障系统,才能改变社会失衡。 现在我们有几部分缺失,一是我们的灾民救助力度还比较弱。在印度,一间老百姓的砖瓦房的救助标准是三万卢比,折合人民币是1800元,而我们的救助标准,在去年洪涝灾害中还停留在300元,地震标准去年标准停留在500元。 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像农村的低保制度等一些救助制度还没有建立。这个时候,仅仅靠三次分配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要率先对贫困人口建立一套有效的救助制度。在美国有3700万人每年拿着政府救济,美国人口刚刚过3亿,也就是说有10%以上的人需要救济;在印度周边这些贫困国家,医疗都是免费的,而我们的却不是。完全指望第三次分配直接缩小贫富差距不现实,但应该看到三次分配将来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起很重要的作用。 莫荣:首先,依靠“三次分配”机制不可能完全解决社会失衡问题,但是会比较好地缓解失衡;其次,提倡“三次分配”也是富裕阶层回馈社会意识的加强。通过“三次分配”,可以让富人和穷人有一个相互认识。从这个角度看,资金量未必能做到,但是从行为的本身,对社会矛盾的缓解,还是有比较大的益处。 杨卓舒:有点作用,但很有限,因为社会失衡的根源不在于“三次分配”,社会失衡问题的解决需要整体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主法制社会和自由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仅依靠“三次分配”来解决社会失衡,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况且,把义赠称之为分配也不合理,施善者不应图报,而受惠者也不应忘恩。 三次分配: 政府和企业家各应承担何种职责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社会基金,但大多还是有政府背景,对调动民企积极性方面,往往还会有摊派之嫌。在三次分配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上,政府和企业家各自该作些什么? 王振耀:当前政府应该立即行动起来,组织有效的救助项目,让整个捐赠款的使用、捐赠项目的建立有一定的信誉,这是当前就能做的。与此同时,要使捐助的信息高度透明,就要建立捐助的服务机。民政部现在已经开始建立网站了,然后建立公示制度,一点点开始做起来。政府的行动应该走在前面。因为政府有调控手段(政府的调控更多地应该是健全政策),如果政府加强自己的调控手段,调整自己的政策,企业会有更多的捐赠行为。 莫荣:在“三次分配”方面,企业家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而目前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却没有这个意识,这是比较危险的。一个企业要想在一个地方得到良好发展,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企业就很难做大。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机制,把企业的部分利润回馈社会,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老百姓对企业产品认可的过程,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目前在这方面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 作为政府,只需要制定好规则,更多地是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慈善事业,此外,还要考虑在税收上的优惠,以及社会文化的形成。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如何让社会以及企业家形成捐赠的慈善观念?企业的社会责任该如何实现? 白津夫:一是要正确界定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有强制性社会责任,如安全、环保等;也有义务性社会责任,如捐助、慈善等。要根据不同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是企业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要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企业传统的价值观和责任观正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者权益和商业伦理,更多地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这是现代企业的自觉行动,也是成熟企业的标志。很多企业也正是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打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品味和价值。 三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四是创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氛围,不能让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吃亏,也不能让一些企业因逃避社会责任而获利。 杨卓舒:我们都感觉到做慈善事业很难,难在什么地方?真正难在中国企业身上。欧美的大多数企业家能把一生所得捐献出来造福社会,有的还是无名捐赠,他们觉得把大笔财富留给孩子,这是一生的耻辱,这等于是为了自己而自己,为了财富而财富。这是欧美大企业家的崇高之处,把绝大部分财富还原给社会。不营造一个真诚的、高尚的、充满爱意的、公开的、法治的、平等竞争的大环境,就不会有太多人主动捐赠财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