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从相克走向相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5日 02:39 中国产经新闻 | |||||||||
撰稿/本报评论员 朱冰尧 曾经看到过一个地方官员与环境保护者之间的激辩对话:环境保护者说,地方官员只重经济发展,不顾环境恶化,看起来工业增长了,天却更阴暗了,水却更混浊了,应该减慢速度先搞环保;地方官员说,你们就知道自然生存的权利,为什么不考虑人们生存的权利,贫困者如何能去饿着肚子搞环保?
单独去看环境保护者或地方官员的观点,似乎二者都有道理。环境保护者从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希望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地位;地方官员则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从改善人民生活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先发展,后治理”。但结合双方的观点后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均有所偏颇。这位极端的环境保护者认为要减慢发展速度去先搞环保,是把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对立起来;而这位地方官员“饿着肚子搞环保”的理论,更是把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置身于“相克”的对立境地,错误地认为要搞建设就必须舍弃环境保护。 之所以会出现地方官员与环境保护者“水火不容”的对立情绪,主要还是因为双方仍然在用过去传统的观念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 于是,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情况下,上述理论成为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工业国家发展中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经济发展历程中的成功工业国家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而环境威胁则是潜在的和长期的。 现在的情况是,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所以说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2006年,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国家新的五年规划中,环保因素已经成为产业发展成败的重要指标。中国的产业经济面临着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愿景。通过结构调整和注重循环经济,运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产业发展正经历着与环境保护“相伴相生”的里程碑时期。 那么,在中国产业高速增长的新时期,如何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如何在促进产业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如何让环境保护不再成为产业发展的“相克”因素,而成为产业增值的“相生”因素?如何让环保成为产业经济增长中的价值要素?产业的高速增长如何成为地方政府、企业、环境保护者和普通百姓“皆大欢喜”的事情?这些都是中国产业界、环保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实际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并不矛盾,两者之间完全可以“相伴相生”,协调发展。我们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 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因此,要找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点,“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要求。”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应是未来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取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