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失去自信力了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10:51 《经济》杂志 | |||||||||
文/本刊记者 廖海青 欧盟曾发誓要“为更多的国家指明方向”,但它自己却正在迷失方向。那个曾经自信满满,要致力于成为“世界多极化典范”的身影渐渐黯淡,而一个各方面越来越像美国的欧洲正在呈现。人们不会忘记,即使在冷战最严重的时刻,欧洲的精英们也不曾放弃过建造一个不受任何强权约束的强大联盟的梦想。但现在受到创伤、前景渺茫的命运困扰着这个巨人
重返“大西洋主义”? 5月4日的《华尔街日报》载文指出,从贸易到人权,美国和欧盟对中国指责声日渐高涨,“并且大有步调一致之势”。这篇题为《欧盟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越走越近》的文章列举了以下事实:欧美两大经济体最近一反常态地联合对中国“控制汽车零部件市场”提出指责。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均关注中国对资源丰富的非洲、拉丁美洲及中亚国家的支援,与此同时,欧盟还对中国扩大军力持更加批判的态度。文章引用美国负责欧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弗里德的话来描述欧盟与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我们的关系的确比以前更加紧密,我们之间的了解比一年前加深了许多。” 这的确是一种引人注目的变化。尽管就此断言大西洋两岸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为时尚早,但欧盟正向美国靠近这一趋势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在更为敏感的伊朗核问题方面,美欧也正在达成空前的一致。 5月3日,英国和法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其他成员国提交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伊朗遵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安理会作出的相关决定,终止一切铀浓缩及加工活动,否则安理会可能考虑对其实施经济制裁或其他强制性措施。 同安理会3月29日关于伊朗核问题的主席声明相比,英法决议草案通篇措辞严厉、要价颇高,其强硬程度令很多人始料不及。这份决议虽然是由英法两国发起,但显然是以美国和德国为后台。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毫不掩饰地表示,草案就是对伊朗的最后通牒。 英国《卫报》就此兴高采烈地宣布:“这次美英法德四国代表大西洋两岸在伊朗问题上的团结一致,再次证明大西洋联盟是兄弟式联盟……任何西方国家领导人或政党,如果背离大西洋的利益,都必然要被抛弃。” 这是一个显著的征兆。多年来,欧盟主要国家一直把伊核问题作为多边主义和温和外交的试验田。欧盟试图向世界(尤其是美国)表明,它有能力通过外交途径劝阻伊朗实现其“核野心”。但现实表明,欧盟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像它无力解决科索沃问题那样。 不过,假如我们把科索沃危机和伊朗核危机作一番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对于欧盟而言,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是一个教训,但也是一个契机。在这场危机中,欧盟不仅无法在自己的后院发起一场有效的军事行动,甚至几乎不能够支援美国的行动。这令欧盟感到震惊和耻辱。作为对这一事件的反思,随后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报告”,宣布要在2003年底以前组建一支6万人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由是开启了欧盟独立防务的进程。 但这一次,伊核问题给欧盟带来的却只有深深的挫折感和无力感,并促使它不得不转而仰赖美国。德国外长菲舍尔早前在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表演讲时承认,欧洲还不够强大,如果美国能够与欧盟三国一道就伊朗核问题与伊朗进行谈判,那将非常有助于伊朗核问题的解决。而就是这位菲舍尔外长,在2000年5月的一次演讲中还表示要构筑一个联盟核心,即一个围绕着法德两国旋转的“引力中心”,宁愿作为“巴黎-柏林-莫斯科-北京轴心”的一部分,并选择“欧洲主义”而非“大西洋主义”。 2000年9月,欧洲委员会向欧洲议会发出指示说,“我们的目标必须是使欧洲扮演一种全球性的角色,有着与我们的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分量,能用有力的声音讲话,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把这一宣告看做一个崛起中的政治经济实体所展现出来的自信的话,那么现在,这种自信已经像烈日下的冰块一样消失无踪了。 欧洲之痛 欧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这是欧洲人自信的根源。尽管二次世界大战埋葬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但是欧洲精英们相信,只要通过建设一个全面联合的政治经济共同体,他们的国家仍然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这一动机成为日后欧盟诞生的最初动因。 一本题为《欧洲梦:欧洲未来的远见是如何静悄悄地让美国梦退色》的书阐述了欧洲人的梦想。作者Jeremy Rifkin在书中写道:在欧洲你可以看到人们衣着得体,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方式。回到美国一看,满街是体重严重超重的人,美国人工作过度,工资过低,却消费过度。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说他们不再相信美国梦,“美国精神”正在疲倦和衰弱。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欧洲梦正在诞生。这个梦比起美国梦来,更适合人类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对于欧盟而言,社会发展模式的优越性,和对一个空前强大的政治经济联盟的充分想象,是其信心得以树立的基础。但是现在,这两者都遭到了空前严酷的打击。 长期以来,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莱茵模式”是欧洲人引以为傲的资本。这种以高福利、高税收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曾使欧洲创造了惊人的奇迹,法、德两国也由此成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福利国家旧的社会正义体制赖以生存的土壤,现在已不复存在,“莱茵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制造业转移和技术创新乏力、增长率长期低迷、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令民众怨声载道。 2000年3月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曾声称要使欧盟“到2010年成为最具竞争力、知识经济最发达的经济体”。但在今天看来,这样的预言几乎成为笑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最近发布了一个报告《迈向经济增长》(Going for Growth),详细阐述了欧洲经济发展前景。其结论是:在往后的10年里,应该备受关注的一个趋势将会是欧洲经济的衰落。 与此同时,欧盟的统一步伐也受了严重挫折。去年6月,法国、荷兰先后否决欧盟宪法条约,以及紧接而来的欧盟预算危机,使得延续了50年的大欧洲梦想濒临崩溃,而新一轮扩大更是前景渺茫。对全球化的恐惧撕裂了欧洲。 危机也导致了欧盟主要国家的政治衰败。德国大选产生了一个看上去不太牢靠的执政大联盟;英国执政的工党在5月4日的议会选举中丢失了一半多的席位,首相布莱尔面临下台的命运;而在曾长期充当欧洲政治“主心骨”的法国,其总统希拉克身陷“清泉门”丑闻,总理德维尔潘与内政部长萨尔科齐为争夺继承权而忙于内斗,自顾不暇。法德轴心地位摇摇欲坠。 欧洲一体化的先驱曾呼吁“在世界事务中要复兴欧洲势力,要重现独立而自信的欧洲”。但现在,经济和社会危机正折磨着欧盟,而统一的前景看起来又如此暗淡。一时间,恩格斯所描述的那种“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降临了。巨大的挫折以及令人失望的表现让人们开始怀疑是不是欧洲错了,而世界是对的。 法国左翼的《新观察家》在评论中尖锐地指出,尽管欧洲最终会从失败的后果中恢复过来,但是主张有限欧洲的极端自由派将占据主导,欧盟将被迫把防务和外交政策方面的责任拱手让给美国。欧洲统合还会继续,但欧盟最终只是一个“大瑞士”。 布达佩斯的中欧大学经济学教授博科洛斯则警告说:“整个欧洲地区都会进一步衰落,变得无足轻重,与这场全球竞赛毫不相干。” 1991年波斯尼亚爆发种族冲突时,欧盟轮值主席卢森堡外交大臣雅克·普斯飞去进行救援活动,并且激动地宣告说,“这是欧洲时代,而不是美国人的时代了。” 这仿佛是欧洲向美国发布的一个“独立宣言”。现在,这样的声音已经听不到了。 余波所及 就像溺水的人需要寻找一跟木头那样,危机中的欧盟迅速向美国靠拢。对于欧盟而言,牺牲自主而换取安全已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不久前召开的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说,她访问美国得到的一个非常强烈的信息就是,美国需要欧洲,而欧洲也需要美国,维护跨大西洋联盟仍然是欧美关系的共同基础。相对于前任总理施罗德有关建立一个“更加统一的欧洲和扩大的欧洲,以抵制美国霸权”的呼吁,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这同时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转变。尽管过往的每一次危机都意味着转机,但这一次欧盟所遭遇的危机过分严重,使得新的转机在短时间内成为不可能。因而正如一些分析家所指出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所看到的欧盟将带有浓厚的“大西洋主义”而非“欧洲主义”的色彩。 欧盟外交转向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福音。多年来美国一直对这个怀抱异心的盟友又气又恼。在双方严重对峙的时刻,美国人甚至用“一个来自火星,一个来土星”来形容彼此的紧张关系。但是现在,吵闹的孩子终于开始变得驯服。这对美国推进其单极世界秩序的努力不啻一针强心剂。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虽然大西洋两岸上层确实有修好的愿望与举动,但欧美交恶的真正动因——欧洲的反美民意却并无改善迹象。而作为治疗欧洲经济弊病的美式新自由主义模式,在欧盟民众那里也遭到了强烈抵制。这无疑给欧美关系的进一步走近增添了不确定性。 同时,一些富于欧洲理想的政治家也开始试图扭转战局。在意大利选举中获胜的中左联盟领导人普罗迪最近宣布了一项加速欧盟核心成员融合的计划,试图打造一个由法德西意牵头的、“最致力于欧洲共同政策的国家”组成的联盟。在普罗迪的这项所谓“更加欧洲”的改革方案中,亲美的英国和荷兰被排斥在核心之外。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普罗迪的这一设想未必能成为现实,但对处于困顿迷茫中的欧盟而言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欧盟外交政策的转向也引起了俄罗斯的关注。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最近发表的国情咨文中使用大量篇幅论述与欧盟的关系,同时对美国霸权实力得到加强这一事实表现出了强烈的警惕。普京强调,俄罗斯能在形成“欧洲统一的能源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将“履行对于传统伙伴国承担的义务”。 分析人士认为,欧盟能源对外依赖的格局使俄罗斯有足够的手段来影响其外交政策。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方和第二大能源消费方,欧盟目前所需天然气的四分之一从俄罗斯进口。从长期来看,欧盟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还将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足以保证欧盟外交政策不致太过接近美国而损害俄罗斯的利益。 如我们一开始所提到的,欧盟的外交转向也开始影响其对华政策。但中欧毕竟有着长久而牢固的经济合作基础,因此,双方关系可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微调,但决不会发生重大的倒退。正如一位欧盟外交官所说的:“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明显上升,我们需要同中国进行谈判并开展生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