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中国企业国际化不能走土法炼钢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07:27 每日经济新闻

  陆新之

  国际化乃是近年中国企业界的一个关键词。对中国而言,不是要不是经济全球化的问题,而是怎么样加入才能更符合本国利益的问题。而在全球化之前,中国更多的企业,首先面临的是国际化这一大考验。

  最近TCL大举调整董事会成员,再度吸引舆论注意。有评论将这一调整简单称之为劝退整肃老臣,这既不符合事实,并且,如此话语模式也有嫌陷入封建史观的犬儒主义之感,和当下普世的商业世界准则有所脱节。

  TCL的海外之行一波三折,为解决其国际化之路上的根本障碍,只有用更加国际化的思路,这才是务实之举。在尝到国际化过程中的种种苦涩滋味后,在欧洲付出沉重代价之后,TCL回过头来,意识到真正国际化管理团队才是决定国际化成败的关键,因此引入高端国际化管理人才以强力改善董事会治理、决策机制,全面推进国际化战略,实现全球协调运营,这应该是亡羊补牢的一步。这一步虽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现在冀望于一个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综合性方案是不切实际的,只能从关键处着手。

  TCL在董事会层面加入更多国际化人才,旨在使得决策机构更加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实力。一个有国际视野与操作经验的董事,比起对国企行政性操作更为娴熟的董事,两者的判断显然不同,后者有利于董事会决策时候有更加清楚的国际化坐标参考体系,也有利于公司尽快学会用国际商业的通用语言说话,而不是自说自话之余,洋洋独意于“某某特色”。

  “举凡操持洋务之朝廷重臣,多以识番邦习俗,通蛮夷言语,游历海外经年之名士硕儒。”这是清朝旧话,但理论上并不过时。

  中国企业国际化走到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勒紧裤腰带对海外公司资产和品牌购并这个层面,更是对于国际化优秀决策人才的合并吸纳,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与文化的融合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并购也只是过眼云烟。

  联想由洋帅当家负责运营,TCL集团的决策层面也在继续进行国际化的引入和培训。这些大企业迈出这一步虽然代价惨重,但比起内地很多中小企业聘请技术专家或者营销专家,以为可以超越制度与文化的瓶颈、单纯关注于技术层面的做法无疑是更进了一步。

  企业家在当下中国企业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的决策流程和运作体系建立在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之间个人信任基础之上,中国企业家思维、视野的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关键之所在。帮助中国企业家成长的方法,显然不能再靠企业家自己边干边学习土法炼钢。类似日产和索尼那样引入真正的国际化CEO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子,但这在当下的中国,在融资、法律等体系尚未配套的情况下,还操之太急。

  著有《榜样》和《差距》的中国企业研究专家姜汝祥不无悲观地指出,现在内地的很多企业,都存在更换大脑,也就是带队的企业家的现实问题。他的判断基于两点:一是因为现在企业的经营法则和模式已经与以前完全不同;二是企业面对的对象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要么超越自己,要么激流勇退。”此时,这番话虽然大多数企业家未必能够听得进去,但是,相信在国际化路途上遭遇困顿之后,他们迟早会有所体悟。

  张瑞敏也曾感慨,企业的国际化必然需要一群真正具有国际视野和判断能力的领导者。而近日杨绵绵接受媒体采访时候,也感叹海尔的国际化走了一步半。不知道她和张首席可曾考虑到,剩下的半步和未来的更多步,可以由更具国际视野和更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人才来率队呢?

  须知,企业家的新陈代谢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