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中国制造打进世界杯的喜与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8日 14:3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评论员 徐锋

  全民狂欢的世界杯,中国足球队虽然无缘参与,但不少中国企业却有幸与其有了一次深度接触——赛场内外,从球场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到球迷身上的服装……许多产品其实都是“中国制造”,甚至记者、工作人员及球员、教练的证件挂带、纪念品挂带等也是“中国制造”。

  物美价廉的民族企业能打进欧洲市场,分吃世界杯盛宴的一杯羹,这多少令人自豪。然而,倘若沉醉于此,不作进一步思考,则是一种危险倾向。

  为何称其危险?因为这诸多“成功打进欧洲市场”的中国货,绝大多数是“贴牌商品”,而品牌的附加值恰恰是最高的。有例为证——一只“格列奥”(

世界杯吉祥物)在德国的售价为19.95欧元,而
扬州
玩具厂制造的“格列奥”出厂价格仅为1.45欧元,可谓只挣到了蝇头小利。为何?道理很简单:你只是人家的生产车间而已,而人家看中的也只是你廉价的人工罢了。

  不可否认,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中国廉价劳动力确实是巨大的比较优势。然而,我们须臾不应忘记:中国尚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底端。而越是控制核心技术和品牌的企业,越能在国际分工中掌握话语权,其利润水平也越高。因此,虽然我们有千千万万的“涉外”企业,但大多还靠为老外打工糊口。

  而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只要在发展,就不可能永远保持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因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劳动者素质和期望值的提高。因此,我们决不能浑浑噩噩地等到未来“中国制造”的成本低廉这一优势消失殆尽之日,再来警醒和反思。事实上,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达80%,已是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而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货过于低廉,近年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层出不穷,“中国制造”正面临“低廉价格——压价竞销——贸易摩擦——出口受限——资金短缺——提升产品结构受限”的怪圈。

  所幸,国家对此问题早已产生危机感,并适时发出科技创新和产业更新换代等倡导,但愿这终能刺激企业的技术意识、品牌意识的觉醒。有朝一日,倘若“中国制造”物美、价不廉,而老外还照样抢着买,那才是我们的骄傲。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