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民企为何钟情境外上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 12:47 中国经营报

  王吉舟

  除了从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组织那里获得必需的资金以外,上市——特别是境外上市,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获得发展资金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就这一点而言,不管是上海还是南京都一样。

  为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群体,对境外上市情有独钟,明知其难还要冒险一搏?这是笔者一直思索的问题。抛开市盈率、融资额、上市费用、保荐制度这些技术名词,从民营企业家的行为动机来思考,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其一,境外上市是民企渴望政治翻身的诉求。笔者有个民营企业家朋友,他的口头禅是:依靠政府但不依赖政府。他说,雪中送炭从来就不符合政府与民企间的潜规则,所有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都得企业家自己定夺,自己争取。资本运作与上市事宜自然也不例外。

  境外上市,无疑是民营企业家取得超级国民待遇的最佳途径。可想而知,一个普通中国城市中出了个Nasdaq上市公司后,上至市长、下至税务局长会有怎样的“自然反应”。民营企业家在该城市的政治、舆论、经济地位,都会焕然一新。

  于是,境外上市,在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字典里,就有了多出融资范畴的政治含义。这种十年受气、一朝翻身的冲动,是支持中国民营企业家境外上市的特殊政治原因。

  其二,境外上市是民企与政府博弈的巧妙招数。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二十年,与政府的博弈从来没有停止过,博弈中的技巧与招数,已经变得非常成熟老练。这种博弈,发生并发展在正负两个方面。

  从正面讲,民企的财富原始积累,与政府有很复杂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在

房地产行业、矿产原材料行业和基建行业,当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往往以放开的形式,委托民企以商业化方式参与开发。而在社会财富市场化再分配体系建立起来之前,民企在这种受政府授权或委托的商业化经济开发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从负面讲,当商业化开发达到一定规模,大量民企财富积累引发社会贫富分化矛盾时,政府往往会通过经济调控的方式强行进行财富再分配,而民企又毫无疑问地成为调控的首要打击对象。如何在多轮调控中躲过一劫,继续得到资源配置的优先权,也是民营企业与政府博弈的主要内容。

  客观地说,民企在与政府的博弈中,不乏占上风的案例。但是,每一个成功,都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博弈的火候与分寸。举例来说,民众舆论的支持与关注、地方政府的暗中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暗中配合,都会明显地使民营企业站到上风,有些甚至可以使调控失效,从而改变中央政策的走向。而成为一家境外上市公司,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扶助,几乎是如影随形的。因此,在充分考虑这一政治因素的前提下,民企不太介意市盈率的高低,而急于戴上“境外上市公司”的帽子,就不难理解了。

  其三,境外上市是民企性格的自然延伸。与国内相比,国外

资本市场更看重企业发展潜力,也就是说,是看企业拿到投资人的钱后,能创造多大的增量财富,而不是看你已经创造了多少存量财富。举个反例,使我们可以更容易了解民企的心态,笔者有一个民企朋友,2004年拼着老命做了高利润,两次过发审会,打点花钱无数,终于拿到了国内上市指标,一下子圈了8亿元现金。可这一下问题来了:他其实只需要几千万,一下得到8亿元,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花,于是,拿出去2亿元投资电影,1亿元投资墓地,2亿元投资房地产,2亿元投资旅游。几年下来,基本上赔的多,赚的少,原因很简单,他投的都是他不熟悉的行业。不到两年,公司的业绩就由每股三毛变成了每股几分钱。

  打个比方,境内上市对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小脚给了双大鞋,看起来有面子,但是穿起来跑不快,没准还要摔跟头。所以,民营企业,尤其是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其去境外上市虽然一次性募集的钱只有几千万,但是鞋子大小正好合适脚,而境外上市的源源不断的再融资保证,也使其下一步发展无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所以,就有了民企境外上市前赴后继的壮观场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