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不一样的调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 11:31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学宾

  6月14日,政府再次誓言调控,而面对的,仍旧是投资过热这个劲敌。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投资占GDP的比例一般在33%左右,但是这一比重自2002年以后逐年飙升,现在已达到45%左右;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的4%,但是石油、钢铁、水泥的消耗
量却分别占到了世界的20%到40%。与之相悖,如此庞大的投资和消耗,转化为GDP的能力却在降低:历史上最高时曾超过50%,但目前这一比率还不到高峰期的一半。

  投资向左,效率向右,两高一低凸显

中国经济结构矛盾,而当这一切又恰恰发生在产能过剩的阴影之下时,使人们不得不担心:中国经济会步入高增长陷阱。

  两年以前,以上事实和其背后的逻辑促使政府进行了一轮宏观调控;两年以后,同样的事实和逻辑使政府再次动用包括信贷、土地在内的政策进行“新一轮”宏观调控。唯一不同的是,包括油、水、电、资金、劳动力在内的要素市场价格已经全面上涨,这本来可以从成本上遏止盲目的投资冲动,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

  第一轮宏观调控陷入窘境显然不是由于政府不够强势。政府对其所选择的两个主要调控工具——土地和信贷都有着最为充分的话语权。中国有着全世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用卫星扫描,旬月之后便知任何一处土地规划被做了改动。国有银行掌握着绝大部分信贷资源,他们的主要高管也都由政府任命,但对驯服投资冲动这匹野马却显得无能为力:土地被开发商大量囤积,有的土地干脆就挂在一些官员的私人名下,银行则抢在调控政策落地之前放贷。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必须有更严厉有效的手段来打击既得利益者,否则,难免又会断送一个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良机。近期,环境准入制度的提速,乃至监察部介入到

房地产调控之中、北京市的一位前任高官落马,这都可视为中央政府对外传递出的重要信号。宏观调控在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之外,法律手段的地位正逐渐突出。我们将迎来的是一轮不一样的调控,我们寄望它带动中国法治进程的推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