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谁将成为亚洲金融中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 13:49 《财经》杂志

  从资金集散、资金配置和风险管理功能来看,新加坡、香港和上海均尚不具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体的迅速增长,谁将会脱颖而出

  古羽/文

  金融中心的资金集散功能

  一提起国际金融中心,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某个地域的银行资产规模有多少,股票市值有多少,有多少的金融机构,等等。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有多少资金停留在某个市场或经济体,可能更多是反映本地经济体的规模;而没有直接说明这些资金只是本地的经济体所使用,还是同时为其他经济体所使用。

  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其聚拢的资金不应当只是为本地经济服务。更好的分析角度,应该是看有多少资金流经这一中心;即资金流进这个中心,又从这个中心流向周边地区。它反映了这个金融中心的资金聚散功能。因此,金融中心首先是一个资金的聚散中心。要测定资金聚散功能的强弱,最好是能够分出中心的资金有多少是用于本地、多少是用于外地。

  但是,这种综合数据是难以获取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直观而又粗略的指标反映资金聚散功能的强弱,即资金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按2005年底的数据,香港

股票市场的市值是GDP的5.8倍,银行资产是GDP的2.8倍;新加坡股票市场的市值是新加坡GDP的2.2倍,银行资产也是GDP的2.7倍左右;上海的股票市值是GDP的2.5倍,银行资产是GDP的3倍。由以上数据可见,从资金的中介角度看,除了香港在股票市场上的聚散功能明显较强,上海与新加坡大体相当。

  但是,这三个城市与伦敦和纽约相比,距离就相当明显。伦敦交易所的股票市值是伦敦GDP的8.5倍,伦敦的银行业资产规模是伦敦GDP的15倍。

  作为国际性的资金聚散地,另一个指标,是资金来源的国际化与资金应用的国际化。

  香港股票市场的交易量中,有40%左右是由海外投资者形成。2004年底香港4600多亿美元的基金业中,有63%的资金来自海外,只有37%左右是来自本地投资者。香港股票市场中,内地企业占了市值的40%左右,其余主要为香港本地的企业,以及一些台湾的企业。新加坡股票交易所600多家上市公司中,除了本地的企业,许多是来自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包括约100家中国内地的企业。新加坡2004年底约3600亿美元的基金资产中,除46%左右来自亚太区,其余来自欧美等地。

  但是,无论香港还是新加坡,都未见到有多少来自欧美的上市公司。因此,如果把伦敦、纽约视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与新加坡还只能算是区域性金融中心;香港主要服务大中华地区,新加坡主要服务东南亚地区,而上海目前只能算是中国国内的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的资金配置功能

  某一个城市能成为资金的聚散地,可能是由于历史条件、经济与政治上的限制及地理条件所促成的。但是,要长期维持并发展壮大这一地位,这个城市必须要对它所服务的本地及周边经济体持续提供增值服务。否则,当那些有利的条件不再存在,周边经济体就不再需要该中心的中介作用,该中心就可能被边缘化。

  金融中心对经济的增值服务就在于发挥资金的有效配置功能,即有效运转的金融中心,应该能够把资金分配给最有效率的企业。换言之,好的金融市场应有能力辨别企业的好坏,能够鼓励好企业,惩罚坏企业;好企业在这个市场容易得到资金,坏企业就不容易得到、甚至得不到资金。这是金融中心之所以成为金融中心的重要理由之一。有了这个能力,金融中心对其覆盖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有实质性的贡献,它就能发展壮大。

  英国一家咨询公司2005年对近400位金融中心的金融服务业人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14项影响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因素中,首要的是人才。也就是说,金融中心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表现为中心是否聚集一批精于企业运作与分析的企业管理咨询专家、财务分析师、会计师、行业分析师、投资专家甚至律师等;表现为金融中心的市场是否存在鼓励、崇尚、回报专业精神、专业价值与专业服务的文化;表现为金融中心的市场是否存在鼓励并方便良好企业运作,打击不良行为的公平、透明的法律制度与基础设施。

  金融中心的风险管理功能

  金融中心的第三层次功能,是它的管理与吸收风险的能力。经济社会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金融中心的风险管理功能在于它能吸收某些风险,减少它所服务的经济体的周期的波幅。它能对危机的出现进行预警,减缓经济危机破坏的程度。经济越是成熟,越是发展,经济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越强。相应地,金融中心的这方面能力越强,其中心的地位就越稳固。

  金融中心风险管理的能力,表现在这个市场是否聚集一大批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专家,不断地推出新的风险管理产品与风险解决方案。这些风险管理专家或者是金融机构内部功能的一部分,如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新产品研发部门;或者以独立的风险咨询公司的形式为市场提供服务。

  风险管理与吸收的能力,还表现在是否存在一个规模足够大的风险交易市场,存在大量的高风险承受者,能吸收实体经济所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这里说的风险交易市场,最主要就是衍生产品市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迅速扩展的衍生产品及更为复杂的风险测定与管理方法的应用,是银行体系富有弹性的基础,它使经济与金融体系能够经受住最近的一次严重冲击。”

  衍生产品市场有柜台市场(OTC)和交易所市场。到2005年6月,全球柜台衍生产品市场的名义值已经达到了270万亿美元,交易所市场的名义值约为60万亿美元左右。按衍生产品的交易量来看,英国占柜台交易的42.6%,美国占柜台交易的23.5%;欧洲占交易所市场的35%,美国占58%。但是我们注意到,无论是交易所市场还是柜台市场,交易量与名义值的前十位中都没有香港、新加坡和上海。

  以现货市场与衍生产品的名义值之比来看,全球股票市场交易所的市值约为41万亿美元,全球银行业总资产为21万亿美元,即股票市场与银行资产之和与衍生产品名义值之比,约为1∶5。以交易量看,英国市场柜台交易为每天6430亿美元,美国为每天3550亿美元。交易所的衍生产品交易量更为惊人:2005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交易量约为650万亿美元,伦敦的Euronex.liffe约为400万亿美元。

  不管以全球的衍生产品与股市、银行规模相比,还是以英国和美国的情况作为参照,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在衍生产品市场方面都远远落后,与其股票市场和银行市场的规模是不相称的。从人才来看,无论香港、新加坡还是上海,风险管理人才更是稀少。因此,香港、新加坡和上海还不是风险管理中心。

  中国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必然要有一个大的金融体;以内地某个城市比如上海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必然会大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于,如果中国经济的总量要发展成为与美国、欧盟经济总量相当,是否在亚洲需要一个与纽约和伦敦相当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会是香港、新加坡还是上海?-

  《财经》杂志161期封面文章:

   “投资亚洲的金融门户”

   新加坡金融体制“变形记”

   评论:谁将成为亚洲金融中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