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当一回百姓才知道民生之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 08:16 中国青年报 | |||||||||
毕诗成 6月14日,南京市第一次召开了全市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会议,副市长陈家宝在会上感叹说,“现在都在喊看病贵,为什么药价到老百姓手里就翻了几番!拿我自己来说,几年前在镇江看个感冒就花了4000多元!”陈家宝痛斥商业贿赂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现代快报》6月15日)
副市长想“现身说法”,没料想网络上的网民却大多不买账,质疑其“几年前的事为何今日才说”、“看感冒花4000多元是否报销”等的大有人在。坦率讲,笔者素来反对把什么问题都拿到“贫富”、“贪廉”的极端平台上来讨论,因为这样的质疑往往会“逢官必反”、“逢富必骂”,除了蔓延社会的戾气,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建设性的价值。从副市长被质疑的文字中,笔者却想到了另外一个话题: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政府官员如何“体认”民情? 今天,无处不在的媒体已经把社会沟通的脉络延伸至四通八达。每天都有极端悲情的故事在媒体上展示,按理说,官员是没有道理不了解的,却很难看到官员的“切肤之痛”。而每每看到官员的怒斥,往往是自己孩子上学、高价看病的亲身体悟——尽管同很多老百姓的经历比起来,这不过“小巫见大巫”罢了。 信息时代当然有获得信息的便利,但面对不同信息的“轰炸”,人们往往有不同程度的麻木:一些老百姓对于充斥媒体上的“正面信息”不愿意相信;一些官员对于充斥媒体上的“负面信息”开始麻木,甚至总觉得是有媒体故意作对,夸大其词地传播故事罢了。如此看来,光靠媒体传递信息,培养官员对于民情的了解,已经远远不够了。 (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民生)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上一回,才知道老百姓的日子是怎么回事,方明白自己治下的地方,工作并非如下级递上来的报告中那般美妙。再进一步说:如果自己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又怎么会不清楚民之欢乐,民之疾苦? 官员是很少到街头瓜摊买瓜吃的,因此为了“城市环境”可以取消所有瓜摊;官员是很少骑自行车上班的,因此有的城市为了保持轿车畅通取消了自行车道;有些官员是不需要排队买房的,要么有福利房,要么可以特权购买,因此不惜以拉高房价刺激经济,获得政绩;有些官员是不需掏钱看病的,大病小病花多花少都可以报销,因此不惜对医院“投入不足给政策”;有些官员的孩子上学是有特殊的门可走的,因此才可以说出“教育如衣服”的鬼话,甚至不惜鼓励幼儿园“按家长捐款多少排队录取”。 中国是缺乏“可进可出”的文官制度的,弃官做教师,破格提拔工人做官之类,还都是不小的新闻。如此情况下,中国的官员俨然已经成了一门特殊的“职业”——从基层到中层,从中层到上层,一路走来,坦率地讲,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现在一些官员,他们的生活圈子、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甚至于思维方式,已经跟老百姓的生活严重脱节了。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想民之疾苦,思民之所急,本来是他们的应尽之责,应履之义,却成了一种难得的道德奢求。 要想让官员真正为民做主、为民谋利,就需要从制度上让他们过上与老百姓无异的日子,工资补贴可以适当地“涨”,但环绕在他们周围已经如此多的特权非但不能涨,还需要尽可能地“拿掉”。如果官员也需要排队看病,如果官员也需要摇号买房,如果官员也需要交纳择校费,如果……我们的很多政策,也许就会变得让人民更满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