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由10%的进口决定国内糖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 16:3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专访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副司长徐息和 不应由10%的进口决定国内糖价 55.2万吨国储糖、进口古巴糖将于近期投向市场
本报记者 蒋云翔 北京报道 正如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6月13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公告再向市场投放55.2万吨白砂糖。当日白糖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大跌,6月14日,郑州商品交易所(下称“郑商所”)白糖期货一度封入跌停板。 “实际上,我们的调控不仅仅是针对价格进行调控,关键是弥补供求缺口。”6月13日,主管糖市调控的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副司长徐息和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并非打压糖价 此次投放的白砂糖包括部分国家储备糖和进口古巴糖,国家储备糖投放时间初步安排在6月27日、7月18日、8月15日和9月12日,每次9.2万吨。 徐息和表示,投放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国内的供需缺口。目前糖产量为880万吨,而需求量估计在1050万吨-1070万吨之间,在抛出了100万吨糖之后,国内的供需缺口约100万吨。必须要在7-9月消费旺季之前弥补缺口,否则可能引发恐慌。 其次,以食糖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流通企业手里没有库存,隐藏着供给不足的隐患,必须补给。 另外,抛糖也考虑到与下一个榨季衔接的问题,保持价格平稳,避免糖价在价格高位上突然跌落。 定价机制两大不合理 “国内现货价跟期货价,国内期货价跟国际期货价。”徐息和如此概括今年以来国内糖价走向,他认为这种格局,“非常不合理”。 “为什么要由10%的进口来决定国内市场的价格呢?” 徐息和指出,目前中国的进口糖量不到供给的10%。 他认为,目前糖价的定价机制有两大不合理。第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没有完全封闭,国内市场或多或少受国际市场影响。“比如说,没有调控时,国内的期货价就是跟着国外的期货价走,甚至有时候幅度还要大。” 第二是上下游的话语权存在较大差异,上游大概30家制糖企业掌握着整个糖供应量的60%以上,而糖的销售企业是比较分散的,所以当制糖业形成了一个价格以后,上游可以顶住这个价格,即使它并不完全反应市场供求。 “越拍越高”背后有原因 实际上,前几次国储糖“越拍越高”的现象曾引发市场人士的质疑。 徐息和回应说,1月份的两次拍卖,国储糖投放后拍出高价,主要是投机因素造成的,“那时,糖市已经处于一种狂热状态了。” 而4月后的竞卖对参与者进行了限制,仅允许最终消费企业参与。徐息和分析,当时价格拍得过高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政府表态国储糖竞卖不会打压价格,而是使糖的流通更为顺畅,这个信息被市场理解为政府不会继续调控,因此有继续炒作的空间;另外,当时糖价虽一直在5000的高价位上,但成交量非常少,有价无市,一些企业为了取得货源抬高了价格。 徐称,国家对糖价的调控主要有三条途径,信息引导、国储糖投放和进出口调剂。遇到紧急情况,国储糖投放是最有效的方式。 “下一步糖价调控将更广泛地储备资源,这样调控力度可能会更大一些。”徐透露,在7、8月份,调控的几大部门将建立起和制糖企业、地方政府的沟通机制,对下一个榨季的情况做出判断。 另外,他认为,商业企业应该有商业储备、商业库存,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国家要出台政策措施,通过重组,推动糖流通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