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再转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 09:54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谷秀军

  我国经济在历经出口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之后,已开始注重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消费拉动型。而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将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生同样深远的影响

  “有几万元钱存在银行里,我心里才踏实”。48岁的蔷姐是从河南省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京打工的,她现在想得最多就是要尽可能地多攒一些钱,以保障自己今后的生活。她告诉记者,她原来工作的县木材公司好几年前就已破产倒闭,虽然有一份养老保险,可钱数太少。而她的医疗卡里,每个月也只给存入10元钱,这一切让她时时感到生活的压力。因此,她把在京打工挣来的钱几乎全部存进了小区旁边的工商银行。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里,蔷姐的心态并不是个案。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储蓄就开始迅猛增长,到了2004年已经占到GDP的50%。截至今年2月末,我国的各项存款已高达3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显然成为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这种过度的储蓄普遍被认为是一种预防性储蓄。与此同时,这种高储蓄率也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

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国际研讨会”上指出,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内需是解决国内经济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一五”规划同样提出,要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在历经出口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之后,已开始注重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消费拉动型。而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将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生同样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为卖而产,终端需求不旺,将直接影响生产,从而导致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消费是沟通生产和需求的中枢,因此,刺激消费是拉动内需,进而促进生产的破题之举。

  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花钱?大家普遍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其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可支配收入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已经市场化,而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完善。这使得很多老百姓对未来难以把握,从而不得不放弃生活必需之外的消费需求,把钱存起来以备不虞之需。

  日前,一些中外专家就促进消费增长进行了更为专业的分析,并提出了改革措施。

  专家们认为,在过去几年中,个人消费增长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预防性储蓄的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完善养老金制度。

  此外,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的下降,使企业的净收入急剧增长。其实,在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净收入中的很大比重是作为红利分配给了职工,支持了私人消费,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收入几乎都被用于投资。如果通过让更多的企业上市,增加企业收入中的分红比例,则能够让我国的居民分享到企业收入增长的收益。

  此外,尽管国家税收征收效率的提高,使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财政状况的改善主要也被用于投资了。为了刺激消费,政府需要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比如通过降低对居民收入的税收,增加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和补贴。同时,政府提高消费也是非常重要的办法。

  专家们还指出,为了在中期和短期内能够刺激国内需求,同时实现将消费占GDP的比重提高6%至10%的目标,在未来3至5年内可考虑采取特别的公共支出政策。项目可用于改善健康投入,包括增加政府在健康领域的支出,增加对贫穷地区和老年人的补贴;增加对教育的支出,包括在贫穷地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技术教育。此外,考虑到中国在未来将面临大规模的城市化,公共项目中应该优先考虑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供水等建设。

  目前,在扩大内需方面,国家已经采取了包括减税、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面向居民个人的信贷业务等各项政策措施。同时,在降低储蓄率方面,也采取了加快养老体制、

医疗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住房抵押贷款等措施。显然,政府希望通过这些组合措施,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更为平衡地发展。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建设

和谐社会,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分享经济快速增长成果的年份。为此,我们只有继续大力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更多地围绕消费需求发展经济,才能使像蔷姐这样的打工者的生活逐渐宽裕起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