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抑制投资过热:改变增长方式是根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 09:22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强兴华

  今年前四个月,我国财政收入突破了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比财政部的预计也整整高了8个百分点。面对着如此“喜人的形势”,财政部的官员却高兴不起来。倒不是他们对自己的预测水平感到失望,更不是因为财政部的钱已多得花不出去,而是因为这些多增加的财政收入,隐含着一些问题:前四个月,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地区,大多存在着
局部过热的现象,要么是产能过剩,要么是房价飞涨,或者干脆二者兼而有之。建立在这样一种基础之上的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究竟能够维持多久呢?

  财政收入增长危机的背后,实际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危机。局部过热的原因在于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能够带来“政绩”,能够带来一时的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甚至能够带来更多的固定资产投资,但同时也会带来产能过剩。

  一味依靠通过扩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不能为社会成员带来最大的福利;为投资而投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投资本身也难以为继,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也难以为继——没有了投资的资金来源。因此,防止投资过热的根本,就是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就是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确切地说,就是要改变现行的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投资体制。投资膨胀一直是

中国经济运行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多次
宏观调控
所指向的首要目标,也是投资膨胀。由于此次宏观调控见机较早,投资过热才没有演变成投资膨胀。这说明,投资过热的根源,就深深地隐藏于体制之中。

  传统的、以政府意志为主要特色的投资体制,不能有效地利用和分配社会资源。体制改变的方向,应该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要用市场经济的原则,来指导投资,只有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资源才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和分配。具体说来,国家的财政收入,首先应该投向教育、医疗等公共领域,而不应该投向一般性的生产领域。

  建立公共财政,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应有之义。一是市场经济本身就排斥政府经济行为,市场经济下经济的增长,应该是经济的自主增长,政府干预经济增长,应该是特例而不应该是通常的行为。而我们现在的经济运行方式却恰恰相反,虽然生产方面已经大幅度市场化,但在再生产方面即投资方面,却有着浓郁的政府色彩。这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符合,而是沿承着传统经济体制的运行轨道,即一条通向投资过热、投资膨胀的轨道。

  二是市场经济仍然要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不论在什么体制之下,都是政府应该切实履行的重要职责。事实上,从市场经济对政府的要求来看,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只要政府能够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致力于扩大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提高质量,政府原本是没有这么多的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过热也就没有了发生的根源。

  改变国民收入的格局,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抑制投资过热的一个重要条件。投资资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分配,现在的问题是,在国民收入中,资本所得与政府所得,相对于劳动所得而言,占有过大。不改变这一国民收入格局,导致投资过热的资金来源就不会有所减少,投资过热的现象就难以得到根治。要改变国民收入格局,就是要坚决贯彻中央政治局不久前提出的“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前两项措施当然能够从根本上抑制投资过热,但要实施起来,恐怕都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目前的问题是,投资过热已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如不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及时的抑制,就有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重大浪费,包括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也有可能强劲反弹,从而打乱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为改革的深化添加不可预知的变数。这种情况之下,宏观调控仍然是目前抑制投资过热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前一阶段的宏观调控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我们认为,调控的方向并没有错,目前需要加强的是调控的手段与力度。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扩大投资从而提高劳动者与资本的结合水平,仍然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不二选择。然而,这种提高从方式上来讲,必须是市场化的,从步骤上来讲,必须是社会经济运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的。一句话,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才能改变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即改变增长方式,改变投资方式,投资过热的梦魇,才会远离我们的经济运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