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的多边协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 23:42 21世纪经济报道

  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实绩和预期良好,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并未解决,多哈回合谈判踯躅不前,初级产品市场“过山车”之势未减,特别是油价持续高位振荡,股市近日大幅振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八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聚俄罗斯圣彼得堡,为将于7月份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举行了预备会议;同时与中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韩国、尼日利亚财政部长对话,为八国集团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做准备。

  全球化经济需要全球化宏观调控,尤其是在高度资本流动性的环境中,主要经济大国政策的“外溢”(spillover)极为显著,它们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对世界经济的走向举足轻重。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各国一度在“无体系的体系”中自行其是,西欧国家相当珍视它们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钉住汇率制后新获得的货币政策自主权,美国则有意识地奉行“善意忽视”(benign neglect)方针,即制订财政、货币政策时只考虑国内目标而忽视外部平衡目标,反对政府干预的思潮又给这种做法推波助澜,是现实迫使它们逐步走上政策协调之路。

  自从1975年在法国朗布依埃(Rambouillet)召开第一届G7会议以来,七国经济政策协调程度有了一定改善,根据普特南(Robert Putnam)和拜恩(Nicholas Bayne)两位学者的评估,G7会议政策协调程度从1975-1981年间为B-,1982-1988年间为C-,1989-1995年间为C+,1996-2002年间为B,近几年有所提高。此次八国集团财长会后发布的声明再次强调全球经济调整是共同的责任,重申他们对矫正全球经济失衡的诺言,承诺与贸易保护主义作斗争,推进多哈回合谈判。

  更令人欣慰的是,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有趋向改善之势。以前的七国集团曾经是个高度封闭、排外的“富国俱乐部”。尽管他们出于政治目的把俄罗斯拉进了这个集团,把七国集团改造成了八国集团,但其它新兴市场经济体仍多年被排斥在外。最近几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业绩颇为可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有文章指出,2005年新兴市场产出总量占全球比重已经过半;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出口总额一半以上都流向新兴市场;石油消费量占全球47%;过去3年新兴市场平均经济增速超过6%,而发达经济体仅为2.4%。联合国《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预测》预计200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5.6%,发达国家为2.5%,相差一倍多。

  如果这种相对增长趋势能够维持下去,新兴经济体的产出总额在20年后将占全球的2/3。特别是

中国经济的增长举世瞩目,以至于过去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近一半来自中美两国。在这种情况下,更由于初级产品资源主要出自发展中国家而近几年全球初级产品市场牛气冲天,八国集团不能不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对话,还出现了要求中国加入成为九国集团的主张。在八国集团财长会议的声明中,也专门强调了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新千年发展目标、援助低收入国家等问题。

  尽管如此,此次八国集团财长会议仍然不无遗珠之憾。至少,目前加息已经成了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旋律,而发达国家的大幅度加息在历史上通常就意味着流入发展中国家资本的流向逆转。在持续加息声中,上月中旬,美、欧、日以及各大新兴市场股市就已开始进入调整,上周主要股市更连续跳水,印度、俄罗斯以及韩国等新兴市场损失尤为惨重,此次财长会议的声明对此却并无提及。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规模及其国际影响力都在快速发展的国家,作为一个希望从国际市场价格和国际经济规则被动接受者转向主动的定价者和规则制定者的国家,确实有必要同包括八国集团在内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合作。尽管如此,但对于“加入八国集团”之说,仍应持慎重态度。毕竟,中国还是一个区域和阶层发展存在失衡的大国,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而且,任何组织的成员都要面对一定的义务和权利,一方面作为平等成员,但另一方面也要确保我们能够享受到充分反映了中国当前综合实力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权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