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惯例已成一句骂人的话 国有银行为什么无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 13:05 南都周刊 | |||||||||
秋风 在中国,“国际惯例”差不多已经成了一句骂人的话。把这个词搞臭的就是国内的国有商业银行们。每一次,他们收费的时候都说,这是国际惯例。近3年来,这个国际惯例让国内银行增加收费项目近30项。
其实,相对于银行的巨额资产,相对于其分配给国际投资者的利润分红,通过零七八碎收上来的那点钱,真不算什么。但是,银行偏要收这笔钱,而且,恰恰是财大气粗、也不知浪费了纳税人多少钱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最积极——算算吧,光是这几年为这些银行填黑窟窿,财政就拿出了几千亿。 黑道白道通吃 这并不奇怪。电影里,黑道有黑道的义气,白道有白道的礼仪,只有衙内是黑道白道通吃,并且最没有规矩,最冷酷、也最贪婪。现在的国有银行——不,还有一切依靠法律保障其垄断地位在市场上混的企业,就是今日的商业衙内。以前经常有人教导我们,从前的地主是多么冷酷,国外的资本家是多么贪婪。但其实,我们自己每个人正在见识有史以来最贪婪、也最冷酷的银行家及企业家。 人在商场,当然都想挣钱。但是,普通竞争性商品市场上的厂商,必须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最贴切的服务来赚钱。你到小商品市场上转悠,老板必得笑脸相迎。你到鞋店买鞋,服务员可以跪在地上为你服务。你说汤里有只虫子,领班马上跑过来跟你点头哈腰地道歉,餐后送你一个果盘。所以,你知道人家要赚你的钱,但你也心情愉快。人家不是天使,但起码是会笑的人,我们的同类。 这证明了一条真理:市场是可爱天使培训班,因为竞争性市场可以把最无礼的人驯化得知道如何对他人微笑服务。原因很简单,在这样的市场上,第一,他不能对你使用暴力,强买强卖,否则,你可以到派出所告他。第二,他不好好服务,你可以扭头走人,反正走不了两步,就可以买到同样的东西:他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不得不想尽美好的办法让你的心留下。 不过,到了垄断行业,你遇到的将是魔鬼。国有大银行们正处于转轨的中间状态。他们确实是商人,他们想赚钱,而且,想钱都想疯了。领导们现在就是用赚钱多少来考核行长们、业务部长们的能力,能否提拔到重要岗位,得看年终的报表。 但是他们赚钱的技巧实在太有限了,他们本来就不是企业家。不过这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天生就是赚钱机器。技巧是可以学习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心态。让人家去服务客户,没有那样的事。人家都是组织部、国资委任命的国家干部,凭什么要服务你们这些平头老百姓? 报复性收费 这些国家干部自己觉得,到市场上辛苦地为国家赚钱,已经是屈尊俯就了。所以,他们进入市场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全世界都欠我的。国家欠我的——为什么不给我的银行充实资本金;工商企业欠我的——都是你们老给我制造坏账;最后,普通客户也欠我的——你看,你们享受了多少免费服务。以前我不用赚钱,现在领导逼着我赚钱,那我就先跟那些没有什么大油水的客户把账算清,把我该收的钱一个子不少地收回来。所以,国有银行不断地收这样那样的费,在很大程度上是报复性的,类似于一个游手好闲的阔少突然得去自己讨生活之后,报复性地到处逼人归还当年欠他老子的债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国有银行疯狂收钱,未必在乎那点钱。但在商业化的口号下,他非得这样做,他需要向全世界、尤其是向领导表明他正在致力于商业化的姿态。结果,这些银行比健全市场的任何银行都更彻底地商业化。当然,如此收费也确实可以带来初次商业化的快感:原来商业化这么简单啊,可以收钱的地方这么多啊! 有好心人担心,这种苛刻做法可能损害银行的声誉——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这些银行什么时候有过声誉?况且,即使谈论声誉,那也得看是谁眼里的声誉。在客户、公众眼里,银行如此贪婪,当然声誉扫地,只是因为你没有多少替代性选择,你没法用脚投票。反过来,在某些监管机构、在领导眼里,没准觉得银行这样做蛮好,这才叫商业化嘛。就好像大家觉得房地产开发商是坏蛋,但在某些政府官员眼里却是个宝。 监管者之过 事实上,正是监管者推动这些国有银行如此商业化的。要知道,在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几乎每一个收费项目,都是监管机构审批的,至少要到那里备案的。而商业银行申请的收费项目,我敢打赌,监管机构都会批准。为什么?大家都是一家人啊。国有银行是国家的,监管机构是国家的——只有一个例外:在向银行收办公经费的时候它会说自己不是政府机构。国有银行搞不好,监管机构将承担推卸不掉的责任,因此,监管机构得哄着这些国有银行去赚钱。现在,国有银行要通过收费显示自己的商业化,监管机构岂敢妨碍? 在中国,监管机构的责任不是监管,而是保护,不是当裁判,而是充当这些银行的奶妈。孩子骗了小同学一颗糖或者考试作了一次弊,这个奶妈没准觉得这是自己孩子有本事,最后真的捅出娄子,却永远下不了惩罚的手。对于监管机构的这种心态,国有银行清楚得很。银行家知道,自己赚钱的所有做法,都会得到监管机构的支持、默许。而对于他的业绩、他的前途来说,这就足够了,客户的想法,完全不重要。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收费问题、在所有问题上有恃无恐、肆无忌惮。 在中国,纠缠不清的政经结构已经培育出一批这样的伪企业家。权力的支持与赚钱的欲望相结合,让他们变得狂妄且无耻。在房地产市场,经常自以为说真话,实则在挑衅公众敏感神经的,就是这样的大官商。在银行业市场上,成天惦记着与国际惯例接轨向客户收这钱那钱的,也正是官办色彩最浓厚的银行。 (作者系独立学者。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