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国企海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 01:21 中国经济周刊 | |||||||||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继成功登陆香港股市后,中国银行近日表示,已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发行不超过100亿股A股—很有可能,这将成为股改启动后,优质大盘蓝筹公司首度回归内地股市。我们对此表示欢迎。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曾几何时,一系列新股发行(尤其是大盘股发行)导致内地股市跌跌不休,为此,2004年8月3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规定在正式通知未颁布前,暂停新股发行。此后,这种停滞状况一直延续了21个月,直到近期才告结束。 出于国企改革改制的需要,近年来内地企业远赴海外上市的进程一直在加快。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两会”期间提供的数字,海外上市的内地公司总数已经达到310家,其中80%是具有垄断地位的优质企业,总市值达到3700多亿美元,是深沪两市可流通市值的两倍多。这其中还未包括已上市的中国银行和即将上市的工商银行。 如何看待这一“靓女先嫁”的现象,一直是个颇存争议的话题。如纪宝成就认为,国企争相海外上市,导致大规模国有资产流失,还会造成本土资本市场空心化和边缘化。而其实在我们看来,要想公正客观地评价这一现象,必须将之放置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很多过于理想化的方案,一旦考虑到约束条件的存在,就会发现并不可行。 如前所述,在长达21个月的时间里,沪深股市一直处于封闭状态。退一步来说,即使不存在政策上的限制,但以当时极度低迷的市场状况来看,内地资本市场也没有能力接纳这些动辄数百亿元规模的大型IPO。更何况,在“圈钱”恶习盛行的大环境下,仅为筹资而进行的上市并无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 但是以产权改造为抓手的国企改革又是必须大力推进的战略性任务。以商业银行为例,一方面,正如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所指出的那样,排除干部行政化及由此派生出的官本位制度因素,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在形式上与发达市场体制下的商业银行没有明显差别;但在另一方面,国有银行服务水平落后、竞争能力低下,既不适应金融市场开放的趋势,也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脆弱的金融体系已经成为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最大的隐患和桎梏。就此而论,国有银行海外上市、花钱买机制,本就是倒逼下的背水一战。 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高兴地看到,在目前阶段,逐步迎接优质国企“海归”的时机正在不断成熟。而这一重大转折期的到来,主要来自两个大的转变:其一、经过一年多来的股权分置改革,占到A股市值四分之三的上市公司已经完成股改,内地股市最大的制度性扭曲得到了矫正,市场规则、理念、信心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其二,经过海外股市较为严格的筛选和锤炼,一大批国有企业初步成长为国际性大公司,其经营水准和业绩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个健康成长的经济体,必须拥有强大完善的资本市场;一个强大完善的资本市场,必须依靠大量优秀的上市公司来支撑。因此,以长远眼光来看,大批集中国有资产精华的海外上市企业,应该实行多种形式的回归—这是不同阶段不同的任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仍需把握改革的步序和节奏,既不应被股指所要挟,也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