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部崛起的金钥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 15:58 财经时报 | |||||||||
寻找中部崛起的金钥匙——访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胡树华教授 王影 中国区域经济由东、中、西三大地带向东部沿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转变。中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机遇,在改革开放方面,嫁接东部沿海特区政策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中部发展提供了良机。面对东部“强势经济”的市场挤压和西部“政策经济”的追赶,中部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到底是什么? 中部区域发展思路 《财经时报》:现在国家对中部区域的发展非常重视,中部发展的相关工作已经全面启动,请你谈谈中部发展的总体思路? 胡树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强调,要把中部建成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随着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中部六省已经向一体化的政策中部转变。中国区域经济由东、中、西三大地带向东部沿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转变,中部崛起政策是区域政策的经验总结和系统集成。 中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机遇,发挥综合优势,系统推进我们的工作。在改革开放方面,嫁接东部沿海特区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嫁接西部大开发政策;在产业发展方面,嫁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 具体来说,中部发展应坚持突出特色、集成资源、整体优化、联动推进的原则,围绕“一个城市群”,“沿线、沿江”两大经济带,“两湖平原、黄淮平原、鄱阳湖平原”三大平原农业,“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四大高科技产业,“机电制造业、材料工业、轻纺制造业、能源电力工业、第三产业”五大支柱产业总体布局,重点实施“城市群、产业链、物流网、大市场”四大战略,推进中部高效有序发展。 抓住产业发展的机遇 《财经时报》: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产业是中部发展的关键。你认为中部产业现在面临哪些机遇? 胡树华:中国正处在新一轮的战略转换中,区域经济正由三大地带的差异发展向四大板块的协调发展转换。 中部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产业经济从以轻纺为主转向重化为主带来的机遇。 建国以后,我国曾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20世纪80年代在居民对耐用消费品需求迅猛增长的情况下,工业发展策略向轻工业倾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相对重工业,轻工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已经持续减弱。 随着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中部地区所拥有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开始显现,资源深加工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在当前带动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的汽车、电子、机械、煤炭、电力等高成长行业中,中部又具有一定优势,这将给产业扩张和升级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二、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所带来的机遇。 新世纪世界经济呈现产业集中化、经营全球化、技术高新化趋势,制造业中心正寻求新的着陆点。中国凭借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最有可能或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第四次转移的着陆点。中部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和经济几何中心,应该是主要着陆点之一,发展制造业机不可失。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东部地区快速发展,达到饱和的工业投资体系,促成了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由于目前西部尚不具备大规模接受东部产业转移的条件,即使采取优惠政策,也未必能完全实现政策预期的效果。 中部地区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一个城市群、两大经济带、三大平原农业、四大高新产业、五大支柱产业的经济体系,完全有条件吸纳承接转移产业的发展,并凭借极好的区位优势和市场潜力,延伸产业链、联动城市群、构造物流网、搞活大市场。 三、信息化发展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机遇。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当前,中部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中部完全可以抓住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系列机遇,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四、区域整合协调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当前,中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联合发展的势头。跨区域合作有助于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别具特色而有竞争力的产业。国内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扩张期,国内产业资本正在加速转移,消费也正在升温升级,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引起了技术、产品、服务及一些重要生产要素的大规模跨国界流动。这些都将给中部带来新的机遇。 区域合作应对挑战 《财经时报》:中部产业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呢? 胡树华:中部地区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三农”问题突出。长期以来,中部地区在产业建设上,基本上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战略发展,即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服务业,对产业的整体创新考虑较少,特别是没有充分研究和设计“追赶型”或“超越型”的产业升级问题。 其实,发展中地区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的二元结构矛盾相当突出,也就是说农业和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无论是其总量规模还是其所占的比重都太大。而工业和在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其总量规模和所占比重都太小。 城市化进程缓慢,产业结构调整困难。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并且滞后于工业化速度。2003年,中部城市化水平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7个百分点。从中部工业增长速度看,城市化的相对进程更是远远不及。 区域行政壁垒严重,经济发展受阻。区域之间联动协作、科学分工有助于带动整个区域共同发展。但中部地区行政区划壁垒突出,且产业之间的同构现象严重,致使产业链难以延伸,产业集聚程度弱,六省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紧密的产业联系和统一的区域市场。 环境支撑力度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东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西部迎头赶上,而中部地区发展则整体落后,经济地位也呈下降趋势。 与拥有沿海开放战略的东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西部地区、振兴大东北战略的东北地区、重点支持引导发展的环渤海地区及其他区域相比,中部又缺乏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此外,中部地区的文化整合和制度创新力度不足,企业的产业创新能力相对缺乏,导致中部产业的发展乏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