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中国航线:寻找合理的平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 08:48 21世纪经济报道

  ——专访马丁·沃尔夫

  本报见习记者 左薇薇 北京报道

  对于关心全球宏观经济走势的人来说,马丁·沃尔夫每周一次的评论无疑是颇受关注的。

  从经济学家再到资深媒体人士,沃尔夫先生本人的经历似乎将这两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而当我们真实的与之面对面进行交流时,才发现现代媒体对他的影响已经融入到了血液之中——一旦开口,就很难停止。

  在我们为版面和内容的删减而“忧心忡忡”时,马丁则说出了另一事实——“我想今天已经给予你们足够的内容了吧”。既然字数超标,那还是让我们省省笔墨,早点来读读这个专访吧!

  中国应该改变汇率

  《21世纪》:中国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公布后,很多学者都认为目前经济过热、流动性泛滥已成了突出问题,人民银行也在4月27日宣布加息0.27%。那么,您对当前中国经济的状况如何看待?

  沃尔夫:我主要谈谈货币政策的问题吧。国际经济中有一个简单的命题——“三元悖论”(trilemma),即在固定汇率、自由资本流动和自主的国内货币政策之间,你无法同时三者兼顾,只能做到其中的两个。目前,资本的流入是开放的,汇率被有效地固定,那么,自主的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实现了。因此,提高利率的政策效果不会太好。

  中国可以试着直接控制信贷,规定银行的借出额度;或者试着直接控制投资,规定政府的投资额度。这样做是否有效,我也不能确定。

  还有另外一点,是就中国的特殊问题而言的,假如中国的汇率可以变动,以促使利率上升,那么这样是否能够减少借款?这就要看人们的信贷约束了,是否会在意更高的利率。现在有很多借款机构,是直接或间接被国家和政府持有的,它们是否关注何时能还清借款?它们可能认为,即使不能偿还贷款,银行还是会继续贷款给它们。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借款人借债必还的约束和限制。

  所以,我要指出的,是当前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是否有效。

  《21世纪》:那您的意思还是要关注汇率了?

  沃尔夫:无疑是应该改变汇率,我知道很多人对此并不认同。但至少,如果不改变汇率的话,中国就没有自己的货币政策。那么,中国就好像美国的另外一个州,类似于加利福尼亚。

  《21世纪》:斯坦福的麦金农(Ronald McKinnon)似乎完全和您的主张相反。

  沃尔夫:我知道,我们俩的这个分歧已经持续很多年了。显然,他不认为中国需要独立的货币政策。因此,他所考虑的最佳方式是中国不要有货币政策,不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稳定中国的经济。照目前的方式来看,美联储就是中国的货币当局。

  在固定汇率的模式下,标准的“麦金农主义”就只能调整国内物价水平而不是汇率,因此相对于世界物价水平,国内非贸易商品的物价水平会上升,最终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另一方面,可贸易商品的出口会减少,经常帐户的大量盈余和长期资本帐户将会缩水。

  我的建议是,中国要避免以上的情况。既要维持贸易,又要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在积累了大量超额外汇储备,并面临与之相关的消费压力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竞争力。我认为麦金农有一点是对的,在固定汇率的模式下,中国需要接受规则,即通过通货膨胀来解决货币升值的问题。如果你别无选择,打破规则,其结果就是经济过热、经常帐户盈余等问题还会越来越大。

  《21世纪》:您曾经说过,汇率政策谈判需要一个睿智诚实的中间人,这正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存在的目的。但IMF在诞生初期是为了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这中间似乎有一个错位,您怎么看?

  沃尔夫:这两种说法都对。最初创建IMF是要解决全球支付系统的问题,汇率问题只是其中之一。直到1971年,其想法都是要维持固定汇率体系,将汇率固定下来,出现根本不匹配的时候予以调节。当资本控制放开以后,绝对的固定汇率就变得不可行,就要变成有管理的浮动。

  但是IMF仍然对支付系统、汇率不匹配的问题负有责任,于是争议就产生了。亚洲国家和石油出口国将本国货币钉住美元,形成部分固定的汇率体系,造成了汇率的不匹配,产生经常项目赤字。IMF所能承担的恰当责任,就是预见这一过程,提供分析,即使没有能力去做什么,也可促使人们去探讨、协商这些问题。

  过于依赖制造业以

  解决就业是错误的

  《21世纪》:近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也有人认为,其卓越的表现依赖于美国的消费,而美国的消费如今已成强弩之末。因此,中国经济正面临相当的国际风险,您怎么看?

  沃尔夫:现在,中国是一个很开放的经济体,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很高,拥有大额的经常帐户盈余,还有很多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的外商直接投资,因此,国际形势显然会对中国产生影响,这点毫无疑问。

  美国经济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驱动因素,因为美国经济规模庞大、消费强劲,而且其经常帐户赤字是由其他国家补偿的,它拉高了全球的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可能的结果。一种可能是美国的需求放缓,赤字仍然很大,汇率不变,那么即使经济衰退,进口也不会减少,因为国内需求仍然很强。这种状况不会对中国产生什么负面的影响,因为中国是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出口国,现有的汇率和价格都极具竞争力。第二种可能是,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的出口国都在继续借钱给美国消费,美国有着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再次降低利率的趋势,因此它难以维持很高的需求,通过向其他国家借钱的方式,美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就是过度借债和过多的财政赤字。第三种可能是人民币汇率上升,于是美国开始减少进口,中国就需要刺激内需。

  我不知道中国的外汇储备究竟有多少,或许四五年内就能达到2万亿美元,如果中国采取无限制借钱给美国的政策,美国就可以购买中国生产的商品,但借款却无法收回,这也许是一个愚蠢的政策。但如果继续这样的话,经济衰退是可以避免的。

  《21世纪》: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很低啊,比如购买美国国债。

  沃尔夫:是的,这一问题的确存在。外汇储备和资本流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或许你也可以说中国并不真正拥有它们,有一天是需要偿还的,即使是以贬值的美元偿还,使得所付成本相对降低。

  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汇储备所获回报与将资金投入国内所获最佳收益的差距,据估计是外汇储备金额的2%到3%。要想获得更高的收益,我认为应该投入公共消费,例如教育、医疗等,致力于改善贫穷的地区,让中国的人民更富有。如果你知道你的国家会很快变得更富有,下一代比这一代更宽裕,将有助于当前这一代的消费,解决中国储蓄率过高的问题。

  另一类机会成本是营运成本。我的确相信货币会升值,只是个时间问题,当它成为事实后,所持美元以国内货币计价就会缩水,导致资本流失和负的实际长期收益。由于这些原因,我认为政府将资金用于国内更为合理。

  中国政府要么将巨大的储蓄用于消费,吸收通货膨胀的压力,要么就允许货币升值,面临很大的损失。

  《21世纪》:有些人认为借钱给美国是为了稳定中国的就业率和经济,而并非一个愚蠢的政策。

  沃尔夫:那就要看人们关注的是什么了,仅仅维持一份工作,还是要得到收入的保证。借贷给美国所得到的实际回报,根据似乎合理的假设,价值流失了大约一半。大量的就业补贴,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实际经济价值仍然很低,汇率也被低估,我并不清楚中国的劳动力是否真是非常便宜。

  我的观点是,更为理性的做法是不要补贴就业,因为中国的出口是很有竞争力的,即使汇率上升30%,仍然如此。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将公众的钱用于补贴就业,不如用于公共医疗和卫生事业,同样能创造就业。我们都知道,今天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只有不到15%的劳动力从事工业,大部分人都在从事服务业,过于依赖制造业以解决就业是错误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保持出口制造上的优势,尚未出现能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在这一点上,中国是没有风险的。

  《21世纪》:那您赞同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莫里斯·格德斯坦(Morris Goldstein)和尼古拉斯·拉迪(Nicolas Lardy)的观点吗?

  沃尔夫:大体上是赞同的。但我不认为中国方面会认同他们的看法。现在非常显著的问题是经济失衡,我认为此时急需的是要提高消费,特别是公共消费,增加分配的公平性,使更多人受益。

  我们都知道,目前出口几乎占到了GDP的三分之二,出口在推动经济,你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而出口的增长甚至比经济还要快,盈余仍在膨胀,它们都在带动资源流出中国。一个拥有上亿贫困人口的大国,却在大规模地向海外投资,我觉得这样不太合理。

  同时,我也不大认同一些中国经济学家或政策制定者的看法,他们努力地去避免亚洲金融危机所涉及的风险,担心经常项目赤字,可结果却适得其反,经济在朝着极度失衡的方向发展,使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巨大的香港,这不是一个合理的策略。

  如果中国的出口仍然按照这个速度增长下去,就会引起更多贸易保护者的反对,再过几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市场就会关闭,因为人们会说你抢了我们的工作。中国需要改变,要么改变汇率,要么允许通货膨胀,关键的问题是,不管改哪一方面,都要努力地扩大内需。

  《21世纪》:目前,贸易保护主义在欧洲盛行吗?

  沃尔夫:我想是的,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盛行,但将会如此。

  欧盟的部分成员国,尤其是南欧的

意大利和葡萄牙,在历史上就很依赖出口,且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如鞋、衣服、
纺织品
等。中国和越南等亚洲国家,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出口国,它们威胁到了对南欧国家而言很重要的出口工业。看到欧盟在贸易政策上没有做出回应,南欧就要说服欧盟抬高贸易壁垒,保护其自身的出口。我对此并不支持,不过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怎么回事。南欧的比较优势相对脆弱,它们不知道自己还能生产些什么。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