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 中国竞争力能否飞跃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17:07 《外滩画报》 | |||||||||
编译自《商业周刊》,原作者为Brian Bremner 年复一年,中国经济继续在不停地飞速增长。这一现象既激起西方评论界和商界领袖的敬畏之情,又让他们感到担忧。 跨国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5月22日发布预测报告,通过对宏观经济建模作出预言: 到
我对这种预测没什么意见( 尽管它对普华永道在中国大陆的业务前景肯定不会有害处),这样的尝试很有趣,而且该公司也清楚地说明了它所采用的预测方法和前提假设。 这份题为《2050年的世界》的报告还作出发人深省的预言: 七大新兴国家(E7)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印尼、墨西哥和土耳其的经济规模将比目前的西方七国集团(G7) 高出25%( 目前仅及G7的20%)。但报告又令人宽慰地指出,新兴国家的崛起将为美、日、德和其他排名将会下降的国家提供巨大的贸易机会。 不过,不管你从现在、本世纪中叶或2010年的角度思考,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谁的经济规模最大,而是哪个国家拥有的世界级公司最多。 这里我说的世界级,是指那些在关键性的、他人难以模仿的技术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并能有效推动生产率的增长。比起笼统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尺度更能真正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生活标准。 所以,问题并不是中国经济是否将继续突飞猛进——它肯定会的,而是在数十年之后,中国是否会继续严重依赖来自西方工业国和日本的技术和投资? 目前中国人似乎也在问自己同样的问题。 几十年前,中国作出了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决策,然后便向外国资本和技术开放大门。 自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1970年代末放弃只靠自我的经济政策之后,外资开始踏破门槛。在进入中国大陆时,西方和日本企业对技术转让都附带有诸多限制,有些行业甚至完全将中方拒之门外。 尽管这样,自开放后中国仍累计吸引了超过600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在数量上它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从进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占经济总产出的比重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远比日本更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千百万中国人摆脱了贫困状况。无论你怎么看,这都是邓小平之后中国领导人的显著成就。 然而,一些令人不安的趋势仍然存在。以中国的对外贸易盈余为例: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1020亿美元,是前一年的三倍多, 其中对美贸易顺差约达2020亿美元。其实从中国输出的产品有将近半数都是大型外资跨国公司,或者它们拥有股份、将中国大陆用作生产基地的合资企业生产的。这些企业的多数产品在中国内销,少部分重新出口到其他国家。 在中国的高技术行业,外资渗透比例实际上高达将近90%,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已跻身中国最大的出口商之列。另外,中国发展迅速的汽车业几乎完全被外国品牌垄断。 大众、通用、丰田、日产和本田等跨国汽车公司主宰了中国大陆的市场,而汇丰、美国、高盛、花旗等跨国银行也正在大举进入中国的银行和金融服务市场。卡特彼勒、可口可乐和伊斯曼- 柯达等美国企业在中国的业绩极为优良。 据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统计,截至去年底,在中国大陆开展运作的美国公司总共有近5万家,它们从1980年代初至今的对华投资总额达510亿美元,其中大约81% 都有盈利。对通用和福特等企业来说,在中国获得的利润改善了它们的报表数字,为缓解它们在国内遇到的巨大麻烦出了不少力。 一些迹象显示,中国人开始为本国大企业的竞争力感到担心。在汽车业,北京已敦促像奇瑞、吉利和上汽这样的公司在开发自有品牌、向外国市场出口上下更多功夫。这是迟早肯定会发生的事,但中国能否拿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品牌尚有待于证明。与1970年代末的日本不同,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并不拥有丰田和本田当年相对于美欧对手的巨大生产效率优势。 当然,这不并未意味着中国完全没有未来前景相当看好的企业,联想、盛大、海尔、华为和百度都可能成为第一流选手,而美国、日本和西欧的经济也在面临重大的内部挑战,预算赤字、劳动力老化就是两个例子,如果得不到解决,它们可能很容易沦为二流国家。 至少在目前,中国仍然严重依赖外国资本和技术,与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还是相当可观,改变这一状况是对中国发展的巨大挑战。中国大陆将崛起为21 世纪的经济巨人,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它是否也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国家? 现在断言还为时过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