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缓慢而平静地崛起与可持续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13:33 中国产经新闻

  撰稿/本报评论员商寅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黄亚生说,中国应向印度学习,“缓慢而平静地崛起”。黄亚生的理由是,这样做的好处可以“通过逐步改革消除经济运行中扭曲的部分”。

  缓慢而平静地崛起,这话乍听起来不那么入耳,它起码不符合当今中国的主流愿望
:我们已经用28年的时间,做了相当于56年的事,快速发展、快速崛起是一件令我们自豪的事,是一件全世界瞩目的事,一个迅速发展的强大国家在我们这一代手中诞生,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们的愿望是,中国在世界上动静越大越好,发展越快越好,GDP要年年以两位数的增速上涨才好。

  这样的时候,为什么有人提出要我们“缓慢而平静地崛起”呢?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中国迅速发展的要求占主导位置的时候,听一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想一想这种观点提出的根据是什么,有没有听取的必要,也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何况,细想起来,黄亚生先生建议中国“缓慢而平静地崛起”,从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现状来看,有一定的道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缓慢而平静地崛起”有助于各种社会矛盾的缓解,有助于决策部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增加回旋余地。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出台,到2004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说明,我们在改革进程中,有些时候、有些领域并没有将改革措施落实到位。从社会发展的进程上看,改革走到这一步,

房价高、看病贵、教育乱收费、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摆在面前,这些都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利益分配格局矛盾的积累导致人们对改革产生怀疑。其实,改革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改革的心态和节奏上。比如房改、医改、
公务员
工资制度改革等等,急切的改革心态导致利益格局发生急剧变化,而决策部门又没有及时有效地拿出应对措施。目前有批评说,经济体制改革“不够深刻、不够全面、不够完整”,这“三个不够”其实应该是急于改革的心态造成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所有的改革措施哪怕有一个细微之处因急于推出而有所疏漏,弥补起来都相当困难。所以“欲速则不达”是对“缓慢而平静地崛起”的反证。慢一点,有时并不一定是坏事。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缓慢而平静地崛起”有助于我们以更加有力的步伐前进,有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

科学发展观,这是对不科学发展模式的否定。那么,什么是不科学发展模式呢?依笔者理解,就是对资源的疯狂掠夺,就是把应该留给子孙的矿产、河流、植被都在这一代利用起来,就是以短期的GDP增速、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发展成果。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它的核心是如何发展,其中就包括发展速度。最近国家统计局有官员提出,对禁止开发的生态区,应不以GDP为衡量标准,允许这样的地区GDP零增长或负增长,以避免短期行为对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可是,有的人反对,理由是这些地区负增长是对当地百姓致富权利的剥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西双版纳的人民是不是可以把热带雨林全部砍伐卖掉,达到迅速致富的目的?笔者认为,在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度里,区域发展应该有一个统筹规划,而不是竞相发展。近日,一位权威人士所披露的我国没有一条河流不污染的事实,以及长江遭受严重污染的报道,都是对我们追求速度的嘲讽。如此下去,可持续发展是无法实现的。

  “缓慢而平静地崛起”的建议,可能不入耳,但是若干年后,你会感觉到它的分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