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调控成政治使命 明晰权责才能管住地方政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 14:08 经济观察报 | |||||||||
上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九部门落实“国六条”的一揽子方案,这份文件针对调整住房结构、稳定房价和打击炒作出台了密集的政策。此后,各部门纷纷出面表态,地产调控第二轮悬念几无。 从2003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行至2006年中重出新政,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房价不仅没有稳定,涨势反而加快。与此同时,普通百姓面对的购房压力越来越大。因而,房地产调
也正因为如此,九部门一方面以确定中小户型住房比重, 强制建立廉租房制度加大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另一方面,通过提高首付、调整转让环节营业税等方式,抑制投机和投资性购房需求。 就政策本身来说,这一套行政措施加市场手段的组合拳号准了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矛盾。需要考察的是,中央新政出台之后,地方政府在落实过程中是否会打折扣。 比如,已经审批过的开发项目,凡是不符合90平方米占7成以上的新规,都需要开发商重新规划。规划审批可以视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一纸契约,现在要说全部不算数,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件为难的事。 尤可关注的是,在相当多的地方,土地出让收益及房地产税收是政府最大财源。如果没有来自这一重要支柱产业的收益,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诸多事务,恐怕将面临无钱可用之窘境。 以北京为例,2005年北京市政府投入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土地批租收益占比7成。2005年房地产税收收入已占北京市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在此情形下,如果这一笔收益锐减,可以想象,地方政府财政或许会出现缺口,甚或整个城市的发展也会遇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这其实是地方政府所不能自行化解的难题。 地方政府在所谓GDP 导向下,扮演着地方经济主导者的角色,也是重要的投资主体;而在现行税制下,地方承担大量事权,而财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难为无米之炊,不做“地主”也难。地方执政者自然要使土地收益最大化,所以他们才会最终成为推动全民买房的始作俑者。 就过去两年的经验而言,一些地区狂飙的房价在中央各部门督办下或许暂时收住脚步,但反弹的压力随时存在,甚至按下葫芦浮起瓢。正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局势一样。因而,当中央各部门把调控的目标指向地方政府时,盯住房地产市场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虽然目标明确,但是一些方法却未必完全奏效。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房价飙升以致由此引发泡沫,对国民经济的损害不可低估。在中国,房地产仍是新兴产业,转型经济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有其特殊性,如果再加上微妙的政治考量,如何把握分寸,确实左右为难。 不过泡沫不能不挤。短期内见效,取决于中央部门的督察力度,直至以地方官的政治前途为砝码。而要让市场手段行其大道,在官员考核导向改变以外,改革现行财政和税收分配体制,明晰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的边界,让执事者享有相应的财政权力,也应当尽早提上议事日程。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