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以恰当的援助对抗贫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 01:35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Jeffrey Sachs

  发展中国家似乎是走上了高速行驶的轨道。中国、印度和智利的经济在高速增长,与工业国之间的技术差距日渐缩小;而尼泊尔、尼日尔和苏丹却是在向相反的方向狂奔,屡禁不止的除了动乱、对峙,还有干旱和疾病。全世界都为它们的经济失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冲突、恐怖主义、毒品贸易和潮水般的难民早已突破了国界。

  不过司机是可以改变行驶方向的,国家也一样。在上世纪60和70年代,印度、中国和智利也远非成功,也曾被混乱、贫困、饥饿和政治的不稳定重重包围。它们经济上的巨大转变表明,今天毫不起眼的国家,也可能会崛起为明天的新兴市场。

  那些认为外国援助不起作用,也起不了作用的人,显然是错了。这些怀疑者直指过去援助活动中一些毫无争议的失败经历,只会助长悲观主义情绪的蔓延。但我们的确可以帮助最贫穷的国家成功发展经济的事实是丝毫没有改变的。我们可以帮助它们逃离贫困。这是我们的兴趣所在。

  农村地区走出贫困的第一步通常都与粮食产量的提高息息相关,它可以终结饥荒的循环往复。在过去的40年里,亚洲的远离贫困就是始于所谓的“绿色革命”,粮食产量翻了一番甚至两番。洛克菲勒基金会推动了高产量种子的开发和传播,在美国的援助下,印度和其他国家得以向赤贫的农民提供肥料和种子。他们一旦挣得了收入,继而就可以开展一些小生意了。

  走出贫困的第二步是医疗水平的提高,首先是营养的改善,清洁饮用水和更多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在亚洲的成功案例中,儿童的夭折率已大幅降低,从而家庭规模得以缩小,因 为贫穷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能够顺利长大成人充满了信心。

  第三步是从经济上的孤立转向国际贸易。比如智利,在过去的20年里,它通过打造高效的供应链,已经成为了美国市场上反季水果的主要来源国。中国和印度则分别在制造业和服务的出口上繁荣起来。在这三个国家,与贸易相关联的一系列行业都发展了起来——道路、电力、电信、互联网和货柜运输。

  今天,怀疑者声称非洲已落得太远,也太腐败,成不了中国或印度。他们错了。非洲的绿色革命、医疗革命和建立连接的革命都在井井有条地进展。工程师和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了他们需要的工具。有一个名叫“千禧年村庄”的项目,是由我和一组同事共同做起来的,它现在已迅速地扩展到了非洲的10个国家,表现出了它的三重转型——绿色、医疗和建立连接——是切实可行。改良了品种的种子、肥料、灌溉和卡车都一一具备,只要一到两个耕种季节,丰硕的粮食一旦产出,饥荒的局面就可以大大改观了。

  疟疾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农民可以走进城市,使他们出售农作物维持生计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有所改变。儿童接受了蠕虫病的治疗,被安排了合理的午餐,以保证他们健健康康地待在学校。

  怀疑者总是说,什么非洲农民种不出更多的粮食来,什么肥料会流失浪费,什么蚊帐会被用来做成婚礼用的面纱,还有什么地方官员会阻碍援助的进展。但事实正好相反。无论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最最贫穷的人总是渴望能有一个让未来变得美好的机会,尤其是为了他们的孩子。授予他们工具,他们就会抓住这个机会。

  诸如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教授这样的援助怀疑者,新书《白人的负担》的作者,还有很多。我们不想直指援助活动的失败之处,相反,我们需要强调它的成果——包括绿色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消除天花、识字率的普及,还有现在这个千禧年村庄的承诺。

  对于怎样的援助称得上是成功的,我们有着明确的标准。它的目标必须清晰具体、可以测量,它必须要支持农业、医疗和基础设施这三方面的转型。我们需要通过可控制可调整的方式向乡村提供直接的帮助。

  千禧年村庄这一项目有赖于社会公众的参与,我们有责任确保肥料、药物之类的东西被恰当地使用。千禧年承诺,一个我参与发起的组织,成功运作并推进了千禧年村庄项目的发展。它同红十字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基金会、疾病控制中心,还有世界卫生组织一道,为非洲的儿童能够得到通过隔绝致病的蚊子来对抗疟疾的蚊帐而不懈地努力。

  在这个脆弱的冲突不断的世界里,我们必须珍爱生活,阻止不必要的疾病和死亡,促使经济增长,确保儿童在今后的生活里充裕无忧。

  (本文由LATWP授权刊发,作者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和地球研究所所长,著有《贫困的终结》一书,本报见习编辑左薇薇翻译。本报保留中文版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