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中行上市进行时 > 正文
 

徐冰:百万投资者疯狂抢购 中行上市的政策红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 09:04 每日经济新闻

  徐冰

  虽然落笔之时,距6月1日中行在香港上市还有十几个小时,但面对蜂拥而来的“追捧”消息,我根本没有理由怀疑,中行H股上市可以取得“巨大成功”———中行5月30日公布的招股结果显示,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约70倍超额认购,创下香港金融市场上散户认购数量之最,国际配售部分也获得约20倍超额认购,股票发售价定为每股2.95港元。市场人士预
计,中行首日涨幅可达到10%。

  中行此次招股共引来逾100万的认购者,由于实行认购者“每人一手”的分配原则,近85万人仅获配一手,散户最多须认购4.5万股,才能确保获分最少两手。同时,有近50位香港富豪也加入散户行列,据媒体报道,认购额最大的“散户”动用了逾19亿港元认购6.39亿股,最终获配1284.8万股。

  香港以及国际投资者对中行的热情,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发自内心的欣喜,此次他们又攀上了一个巨大的“摇钱树”,相比于此前交行以及建行的优异表现,同为内地银行的中行,没有理由让人挣不到钱。何况,无论是市净率还是市盈率,中行每股2.95港元的定价,较建行和交行都显便宜。

  自然,中行“基本面”的改观,是激发人们“追捧”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公开资料,中行去年税后盈利为259.21亿元人民币,而今年度预测全年盈利达330亿元人民币,利润增幅将超过25%。2005年,中行资产回报率为0.67%,股东权益回报率为11.45%,不良贷款比率4.90%,资本充足比率10.42%———虽然与国外同行相比仍然差距巨大,但就国内而言,已经“很不容易”。

  但仅凭这一点,却无法完全解释认购者“追捧”的热情所在。已有观察者指出,中行上市的股权仅10%,物以稀为贵,供应的不足也的确是“追捧”的一个理解向度,何况,中国的上市银行并不多。

  当然,

中国经济正处于强劲增长,投资者希望借入股中行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也可作为“追捧”的一个理由。但这样的解释过于“宏观”,对那些着眼“战略”的机构投资者尚可理解,可对众多的“每人一手”的散户而言,又有多大的意义?

  上市对中国的银行所寓意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但为上市所交出的漂亮财务报表,显然并不能说明中国的银行从此就具备了强劲的增值潜能。尽管引入了境外的战略投资者,股权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可股权究竟是否能够换来可以让中国的银行脱胎换骨的技术,仍处于观望阶段。就目前来说,中国的银行并不能让人彻底放心。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去年年底,中行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4.6%,但除此以外,还有需要“特别提及”的12.7%的贷款,特指它们有可能成为坏账。尤其是,今年前几个月投资强劲,外界怀疑中国正在积累新的金融风险。

  对于这些风险,热情高涨的“追捧”者未必视而不见。于是,那些风险提示也就略显可笑———出发点不同,也自然会有不同的应对。人们“追捧”的未必是中行的成长性,却反而有可能是中国政府对银行的控制能力。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行上市的紧要关头,一家国际

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却发布了一份报告,称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已达3580亿美元。虽然在中国官方的驳斥下,安永撤回了报告,可这件似乎“利空”的事件看上去不仅没有对中行上市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更加助长了“追捧”。抛开对中行的信心,是否也可认为,从中人们也看到了“国有银行”所天然具备的政策实力,以及,这种政策实力所包含的“红利”?继中行之后,工行、招行等多家国有银行均有可能于今年在港上市,由此,中行的表现的确可以看作是给了人挣钱的机会———这不仅仅是
商业银行
给的,而且是“国有”商业银行给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