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污染权补充绿色GDP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 00:0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近日,关于GDP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消息:一是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GDP的分级核算制度将在2008年最终被下算一级的体系所取代,另一个是中国政府否认放弃绿色GDP计划。而且,国家统计局下属部门提议了一项全新的政策建议:允许一些地区的GDP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同地方政府之间GDP竞争有关,而且很可能是最大程度的相关。
在1950年代的时候,统计学家就试图建立一种核算机制,来得出一个干净的GDP数字(他们当时统计的还是GNP),即用GDP的数值减去发展成本(包括环境因素),这个干净的GDP数值称之为“全民总福利”,来洗刷萨缪尔森所说的“GNP等于全民总污染”的耻辱。不过,一直到21世纪,这项伟大的计算全民总福利的统计方式始终没有出来,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家认为,有很多变量是无法计算的,因为它们连影子价格都没有。 而中国的绿色GDP公式的思路和全民总福利的思路很相近,即就全部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计算出完整的“绿色GDP”(例如要扣除因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落、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当等因素所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然后在绿色GDP的基础上进行政绩考察,鼓励那些经济发展适度、环境保护严格的地方官员,谴责那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过度的地方官员。但中国的统计雄心也遭遇到挑战,因为在收集环境污染等资料方面,大气污染比较容易取得,但水污染损失、固体废物污染损失以及环境污染事故等经济损失的数据则很难取得,因为这些损失有很强的变动性以及很强的传染性(没法捕捉它们的外部性)。而且,作为微观主体,企业也没有动力会上报因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损失问题,这些资料会抹黑企业的社会责任,破坏企业的无形资产。如果强硬推行,一些企业肯定会成为绿色GDP计划里忠实的“造假者”。 作为“绿色GDP”的先导,并试图减弱地方盲目追求GDP的冲动,便有了“允许一些地区的GDP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主意。但是,这个做法也可能会造成新的“机会主义”:一些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地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行各种管制和索取,获得更大的收益,这种做法压缩了企业的发展,然后地方政府可以给中央制造“环保幻觉”。同时,可以推卸责任:经济很难发展,企业效益不好,民营资本纷纷外迁,那是因为对环保的投放太大了。 当下GDP的贬义语境是不正常的。实际上,GDP原本只是一个并无褒贬色彩的指标,它是经济体系里反映全部生产和服务创造的增加值最好的指标。 尽管高GDP不一定带来高寿命和高知识,也就是说数量上并不觉得相关,但增量上是绝对相关的,即提高GDP的确会增加社会的总寿命和知识含量。中国目前GDP发展正处于一个机遇期,随着未来要素成本的上升,可以预见,中国将会进入一个“慢型社会”(相对于过去20多年爆炸性增长,社会快速变化而言,GDP增速的下降,人们感觉社会的变化慢了下来)。同时,GDP增速的重要性,还同减少贫困有关。中国成为世界银行最出色的“减贫”优等生的重要条件就是,GDP增长让上亿中国人远离了饥饿贫困线。 同绿色GDP达到平行效果的做法是,引入制度变革。例如减少对污染企业提起诉讼的制度成本,鼓励受害人能够在一个低成本的状态下提请法律惩罚,并在经济机制上鼓励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引入NGO组织来监督社会污染情况。 重要的是,可以考虑,让地方政府把注意力放在:减少行政力对合法企业不应有的干扰;在控制污染总量的前提下,容许一些环保企业将“污染权力”高价卖出,形成污染权买卖市场,使得好企业“追求环保”这一行动就自然能获得高额的经济收益,这一“环保收益差价”将促使更多企业追求环保生产;同时,维护和保障资本雇佣关系中弱势群体的权力;提高因地方基础设施和教育培训带来的社会福利;以及保障地区的经济自由化和行政垄断的逐步消除等等方面。如果这些保护经济质量和社会福利的指标能构成官员政绩的分数,即使这个地区经济增长不快或者负增长,也是值得的,此时GDP想不变成“绿色”,都很难。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