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史永翔:中国企业国际化尚需突破三部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 12:08 中国产经新闻

  CIEN记者车周勇报道

  “中国企业必须释放自己的制造能力,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制造,进而积累资金能力、全球经营能力,从而成为全球型的品牌经营企业。”国际经理人联合会中国区首席专家史永翔在5月22日的首届非洲投资论坛上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用突破“三部曲”来为中国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出谋划策。

  史永翔认为,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突破“三部曲”。其一是日益加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2,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 1/10、1/20和3/5。中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正在增加。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将会更大。重工业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对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供求缺口日益凸现。矿产资源的国内供给率将进一步下降,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突破之二为产能逐步过剩与微利时代的来临。由于国内生产企业数目的不断增加和中国人青睐的跟随战略,以及国外跨国企业纷纷加大在华

竞争力度,在很多行业中都出现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产品同质化,甚至出现恶性价格战的状况。这就标志着,这些行业进入到了微利时代。同时中国原来拥有的比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也在逐步丧失并且有加快的趋势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纺织业正加快发展的步伐而东南亚和非洲都在这个方面体现出竞争力。

  突破之三则是资本盈利的强烈渴望度。中国经过数十年经济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超过1100美元,GDP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投资率连续多年保持在40%左右,拥有的

外汇储备占世界前列。

  谈到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道路,史永翔表示,传统企业,伴随着价值链上的成熟,价值链上的机会利润将会向客户端不断转移。在产业初级阶段,机会利润主要受制于技术的局限性,比较集中于主要零配件制造商;随着产业进一步的成熟,整机品牌生产商的地位将不断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市场的开拓和宣传;而随着市场进一步成熟,产品差异性越来越小,商业流通零售渠道主控力量加强,机会利润上升。

  “目前中国企业必须要走出去,而走出去的路径可以有两条。” 史永翔说,一条是直接的道路,走全球化,具体为直接走技术品牌道路,嫁接收购欧美企业中已成型的技术品牌,走全球化;另一条是走间接的渐进式道路,以中国企业现有的能力,结合国际资源,逐步积累资金及品牌实力,以此方式结合利用国际市场和区域机会利润转移的机会,走全球化道路。

  目前我们的企业采取这两种形式,一种是收购全球产业链已经发生转移的产业,如联想收购IBM,想以此获得品牌、技术,已显过时。想以此进入全球高端市场,事实证明也不容易,目前联想市场回归亚太区,就是证明,最难的是能力没有达到。另一种形式是收购欧美已衰败的企业,如TCL收购施奈德,这个整合难度更大,再加上欧美成熟市场的高门槛,将使得我们还很不成熟的中国企业付出更沉重的代价。而他认为中国企业要走向全球化必须走一条渐进发展的道路,以自己擅长的制造能力,去整合全球资源,并进入相对较低门槛的市场,如非洲,给自己十年的时间完成从资源加工型到品牌市场型的过渡。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