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谁该成为百姓医疗费用的守门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 12:01 中国产经新闻

  撰稿/CIEN评论员朱冰尧

  药企一药多名提高基价,经销商贿赂医院促涨药价,看病医生多开方子获取暴利。中国人看病正在遭受这样一群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链共同结成的“宰客网”的痛苦蹂躏。从一个医疗产品的出厂,到病人用药治病,这样的环节中滋生着种种利益,而这些既得利益者自然把控着利益链不至于断裂,从而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谁该成为这些环节中监督医疗费用的“守门人”?怎样真正打破由于高药价产生的价值同盟?这样的问题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百姓和政府决策者的面前。

  在这些医疗卫生费用的产生环节中我们看到,现实的价格“守门人”却是医院。尽管在医疗价格制定的过程中,我们还有着卫生部门和物价部门这样的政府监管者,但由于卫生部门与医院之间的“父子”关系,物价部门对药价的监管审批又以卫生部门为准,这样就形成了药价制定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医院手中,所以医院在医疗费用产生的环节中扮演者真正的“守门人”角色。

  而医院却恰恰是医疗费用中利益的获得者:医院既是医保基金的鉴定人,又是药品市场的售卖者,还是医疗产品消费的最大受益者。医院这种由自己“点菜”让患者和单位“埋单”的医保和医疗运行机制,肯定会产生药价居高不下的恶果。这时候,医院“守门人”的角色已经蜕变成了同流合污的“价格盗贼”角色。

  让和药价“盗贼”有着“分红”关系的医院充当“守门人”,这自然是“引狼入室”。于是,说到“守门人”,多数百姓又会想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虽然像卫生部门等监管者在过去的药价监督管理方面确实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毕竟作为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政府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相应责任。只是由于卫生部门与医院间的利益相关性,造成政府“守门人”角色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

  要想还原政府“守门人”的角色,就要让卫生部门的职能彻底转变。这次的医疗卫生绿皮书特别提出,卫生部门不能再担任政府所属医院出资人,可以组建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经营管理上独立自主、自负盈亏。

  同时绿皮书也提出,医院的医生可以成立医生协会,由医生协会和医院签订合同,卫生部门也不再直接代表医院和医生利益,而是由医院协会和医生协会分别代表医院和医生利益。这样一来,公立医院不再具有卫生部门保护伞,卫生部门在监管公立医院时不再担心自己“里外不是人”。

  当然,看病买药毕竟是市场消费行为,这样的市场行为过程中完全依靠政府监管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就要考虑在市场行为主体中寻找“守门人”。借鉴英国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经验,中国也可以实行代表患者利益的医疗费用“守门人”制度。

  英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呈金字塔型,底部是初级保健(即全科医疗),塔尖是三级医疗专家服务。患者从塔底部向塔尖,然后再从塔尖向底部方向流动。而这一系统中,社区医疗保健体系是整个系统的“守门人”,这里的全科医师不隶属政府部门,政府卫生部门向他们购买大众的初级保健服务,并通过合同的形式对全科医师提供的服务进行服务内容、服务范围及诊所最低标准等方面的管理。每个居民则指定一位全科医师作为自己的家庭医师。

  就中国而言,社区医生可以成为“守门人”。但目前中国的社区医生中,合格的全科医生却极少。因此,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吸引好的医生下社区来,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些社区全科医生在人们没生病的时候做保健,生病时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而且全科医生在觉得病人该转诊时,才能把病人转到相应的二三级医院去,避免“小病治成大病”。

  看来,在整个医疗消费过程中,最缺乏的是真正能替患者着想的“守门人”,如果从政府到医生都能建立起有效保障患者利益的“守门人”体制,治愈“看病难、看病贵”顽疾就会为时不远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