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宏观调控力度与方向都有变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 08:03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 |||||||||
□李若愚 种种迹象表明,针对一段时间来投资、信贷、房价过快增长的局面,国家已启动新一轮宏观调控。 前一轮宏观调控效果并未持续多久
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开始,很容易让我们回忆起2004年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主要政策线索的行政主导型宏观调控。 2004年一季度,投资、信贷、物价均出现快速增长势头,经济“过热”迹象加重。当年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8%,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1%,消费者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同比上涨2.8%、3.7%和8.3%。 2004年3月份下旬开始,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央行、发改委、国土资源部、银监会等政府部门从信贷、土地及项目审批等多方面,密集推出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例如,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集中整顿土地市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配合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等。从实施效果来看,前一轮宏观调控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自2004年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双双开始逐步回落。物价反应相对滞后,但也在四季度出现回落。 前一轮宏观调控虽然短期效果明显,但由于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体制环境和资金环境、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没有变化和调整,而且调控重点放在了减少供给上,而忽视了对需求增长源头的控制(主要是房地产需求),前一轮宏观调控的效果并未持续多久。 前一轮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少房地产开发投资,即减少房地产供给方面。而对房地产的需求在资金充裕、成本较低的环境下,仍在持续增长。“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更是推动更多的居民在价格处于高位时购买房产。所以前次宏观调控最终造成房价仍持续快速上涨。两年后,经济运行再次出现房价过快上涨,投资与信贷增长反弹的现象,经济再次出现“过热”的苗头。 新一轮宏观调控紧缩力度小但难度高 那么,针对目前的经济“过热”苗头,启动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与2004年将有哪些不同呢?新一轮宏观调控将有哪些特点呢?笔者注意到,当前的“过热”与2004年的情况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新一轮宏观调控也将与2004年的情况有较大不同。 当前的“过热”与2004年上半年的“过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不同: 一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因素基本消除。在2004年上半年,投资过热导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但从当前的情形看,一方面,前期煤电油运紧张吸引了大量相关投资,目前已形成生产能力,并释放出一定供给;另一方面,当前煤电油运等的需求增长与2004年相比有所下降。总体来看,煤电油运的瓶颈约束在减弱。 二是目前投资和经济总体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如2004年一样带来工业品价格特别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今年一季度,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速的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均持续走低。 三是就宏观调控对象看,2004年宏观调控主要针对的是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投资过热行业。但目前,前期投资过热的行业,如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汽车等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很突出,而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基于当前与2004年同期情况的比较,笔者认为,新一轮宏观调控将与上一轮有所不同。由于在防止“过热”的同时,还要防止“过冷”、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当前宏观调控和紧缩力度将远小于前次。此外,在调控过程中,将更加注重“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 在政策手段选择上,将更多地借助市场的力量:以市场化为目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调控重点上,将注重供给、需求双向引导:在调控房地产供给的同时,合理引导房地产需求;在调整和压缩产能过剩行业的供给的同时,还将从保证和扩大相关需求增长入手。 金融调控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金融调控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流动性过剩与物价走低并存。一方面,“双顺差”快速增长造成的国内流动性过剩,为信贷反弹和资产泡沫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物价水平的低迷不仅表明目前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还表明宽松的货币投放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并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而是转向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可能造成资产价格的扭曲,从而蕴含着潜在的危机。对于央行而言,如何在控制过剩的流动性的同时,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供宽松的金融环境,成为目前最大的挑战。 央行在4月27日加息将只是金融调控的开始。在此次加息中,央行只上调贷款利率而未调整存款利率的“不对称加息”将扩大存贷利差,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将相应提高,实际上很难起到控制贷款过多投放的目的。 在贷款投放不会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央行会进一步采取其他政策来达到控制贷款过多投放的目的。一是窗口指导。但是,在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且盈利动机也越来越强的情况下,这一政策的效果可能不会很明显;二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力度,或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通过减少或锁定银行的流动性,来控制银行贷款投放。 -看点 ●如果我们把当前的经济难点一一排列出来,大致可以看到这样几个方面:房价、物价、消费、收入、投资、外贸、汇率,以及外汇储备、企业融资、农村金融,等等;如果我们再按照对当前经济的影响程度排列,很明显有两个影响全局的热点,这就是房价和人民币汇率问题。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明显存在着几大悖论:一是在市场总需求增长乏力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大过快;二是物价水平上升的同时,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增高;三是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前期恢复程度显著的同时,失业率反而继续攀升。这就使得宏观经济政策既难于扩张,又难于紧缩,从而增大克服宏观经济失衡的困难。 ●要真正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抑制房价,必须调整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给地方各级政府行使事权提供相应的财力保障。但这涉及到政府职能的界定、行政体制的转变、税制以及转移支付等问题,这是一个远比房地产本身更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 ●中国经济将面临中长期升值挑战。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会对外贸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国际经验,货币升值受惠的是非贸易部门,不利的是贸易部门。另外,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有助于中国国内消费的扩张,以及引导外资对华投资更多地从成本导向,即以中国为低成本加工地,转向市场导向,即将中国作为最终销售市场。 ●中国的外汇储备到底多大规模为宜,据夏斌先生应对外债的储备、应对进口需求的储备和应对外资骤减的储备等情况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7000亿美元。从理论上来讲,这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实际上这么大的储备也仍然存在着浪费。再考虑到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是少了,而是过多,其效应是弊大于利,祸大于福。 ———亚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