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安永何以误评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 16:32 经济观察报

  张晓朴

  就错误评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数额一事,安永会计师事务所5月15日发表了道歉声明。安永作为深度参与境内商业银行财务审计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出现如此“失误”令人费解。安永在无视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大幅下降这一基本事实的同时,也否认了自己的审计结果。

  2004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曾受聘于中国工商银行对工行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深圳等16家分行2003年度汇总财务报表进行过审计。审计结果表明,按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审计方法以及贷款五级分类标准,16家分行2003年末经审计后的汇总不良贷款率同工商银行自己报表数据的差异仅为1.74个百分点,有8家分行的差异不到1个百分点,其中浙江分行的差异仅为0.01个百分点。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向16家分行汇总的财务报表出具的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16家分行占工商银行总资产的6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安永的审计独立、有效,工商银行自己计算和披露的不良贷款金额是基本准确的,误差当在2个百分点以内。同时,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数据也都是经过国际权威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审计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不良贷款数据披露的真实性近年来一直是银行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2005年,

银监会引入银行不良贷款偏离度检查和贷款质量迁徙分析作为重要的持续监管手段,并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开展了多次现场检查,成效显著。值得称道的是,目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数据是根据监管部门意见整改后的数据,是挤过“水分”后的数据。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数据是经过独立而权威的外部审计以及监管部门专业的监管检查后得出的,是真实、可靠的。这次事件也折射出,尽管过去几年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透明度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银行今后应进一步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预测发展中国家银行不良贷款的难度不亚于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的难度,而要预测中国的不良贷款则更难,原因在于不良贷款产生的宏观经济环境、外部干预等外因已大为缓解,而银行自身的授信政策、程序、信贷文化等不良贷款产生的内因也大有改进,尽管尚不能确切计算出改进的程度。在预测技术上,显然存在如何处理上述结构性拐点的重大疑难问题。报告援引了某机构对于中国2002~2004年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数据的预测结果。不知道这家机构预测时使用的是什么方法,是历史趋势法,还是做过严肃的抽样调查?能否给出该预测置信度和置信区间?甚或干脆就是十分粗糙的以零散的行业数据为参照的估计加主观臆测?根据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披露的数据,尽管宏观调控使得某些行业的银行贷款出现不良,但2000年以来新发放贷款的不良率始终保持在2%以内,而按照报告援引的不良贷款数计算,2002~2004年的不良贷款率在26%左右,这个比率与2002年底国有银行改革之前的不良贷款率高度一致。从这个比例不难倒推出,该机构对不良贷款数的预测采用的是看似“安全”的方法。可惜这样的预测犯了两个明显的错误:一是2003年之前高企的不良贷款比例是在准备金不足、贷款核销严重不充分的基础上历年积累而致;二是不良贷款的内外因已经产生了实质性变化。

  从专业性角度看,安永的报告异常粗糙,甚至不能称得上一份专业性研究报告。如果说数据估算显失公允还属于技术错误的话,报告中的很多问题很难再说是技术性的错误,而是低级的、荒唐的错误。例如,该报告把其它机构估算的整个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数混同为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数,在此数据的基础上又加上一块非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金额,严重重复计算;不加说明地把预测性数据和历史数据加总在一起等。

  据我观察,国外个别机构在研究中国问题时容易犯两类错误,一类是先入为主,表现在研究问题不是以问题为导向,而是以结论为导向,甚至有时不惜为此拼凑相关、不相关的信息;第二类是轻方法、重结论,只讲结论,不介绍支撑这些结论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而后者远比单纯的结论或数据估算结果对分析研究

中国经济、金融更有附加价值。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处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