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成品油价格06年二次上调 > 正文
 

叶檀:油价上涨催问市场化之路还有多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 14:15 南方都市报

  叶檀  

  成品油价格又上涨了。国家发改委决定,从5月24日起将全国的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500元人民币,汽油和柴油的上涨幅度分别为10%和11%。这是政府在两个月内第二次提高油价,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性上涨。不过提价尚无止境,中国油价与世界油价接轨过程遥远而漫长——华盛顿国际安全分析研究所的执行主任鲁夫特博士表示,与
主要的石油消费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油价的确偏低。

  中国油价上涨受制于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从国际市场来看,无论是开采还是购买,中国构都成了国际市场的一环。对于油价上涨的辩解与责难都无助于解决以下问题,即中国的庞大石油需求量使中国

石油价格受制于
国际油价
,不管国内情况如何,从世界市场来看,中国只不过是一个必须接受市场均衡价的普通买家。目前的计划价格已经引起油品逆向流动,生产商利用交易权出口石油,对国内市场交易缺乏热情。

  另一重压力是,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国内成品油批发和零售市场将逐步放开,国外大的石油公司将在我国投资建厂,从事石油生产、经营和流通业务,市场竞争程度会逐步增加。这一时限倒逼中国政府以行政扶助方法做大石油企业,为与国际石油巨头竞争做铺垫。最后,说到底,出于国内外上市公司的母公司的身份,中国的石油巨头往往以市场主体的面目出现于世人面前。

  正是看到这一点,市场人士赞成油价上涨并且是大幅上涨。如里昂证券(CLSA)称,即使是经过这次上调价格,政府的汽油基准价自2003年1月至今也仅上涨了56%,而同期原油价格已经翻倍。而价格过低的几种市场反应——刺激增加本地消费,吸引外地需求进入,排斥外地与本地的供给——也都在油品市场上以典型性方式反映出来。

  与此针锋相对的观点则认为,油价上涨是政府盘剥消费者利益、保护石油垄断企业的举措。这一立场主要是从国内市场出发。

  中国的石油企业既不是诞生于公平竞争市场的普通企业,当然也无法形成通过公平竞争产生合理的均衡价格。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无法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得到一个市场的公平待遇;二是在定价方面的市场化无法逆向而行,不管国际

原油期货市场是升还是跌,中国的消费者都只能不可避免地眼看油价“步步高”;三是政府以行政调节手段压低与提高油价都会引发市场各方的不满,从消费者到产品提供商。

  激烈争论反映的是双方目标诉求与对石油企业性质的不同判断,与其他大型垄断国企一样,中国的油品市场反映了行政与市场双轨制下的尴尬。国家发改委对此直言不讳,承认我国石油行业是政府管制下不充分竞争的行业。事实上,中国的国有企业更像横跨市场与计划的蝙蝠,既尝到了甜头,也不可避免地遭遇痛苦与狙击。

  这些垄断巨头具有国企、国际市场竞争性主体的多重身份,得对政府、投资者与消费者各方负责;在享受垄断权利的同时,以接受价格管制为代价。即便油价上涨之后,仍然不能充分享受上涨的快乐——为缓解成品油价格上升对消费者的冲击,国家发改委挤压了石油分销商的利润,要求减少普通加油站的价格涨幅,汽油每吨上升250元,柴油每吨上升150元。

  消费者拒绝油价上涨基于自身利益与国有企业的公益性质。因为,尽管国内石油巨头尝到计划价格管制的痛苦,在炼油遭遇亏损,但去年中石油与中石化的巨额赢利让这种痛苦显得没有说服力,政府用勘探、开采原油与批发垄断权补助了这些企业。

  据称,小步走的油价上涨是为了最后达到石油行业的市场化,营造心理预期和改革环境。但这一目的能否达成尚有疑问。首先,价格提升只是一小步,政府需要做的是一个配套工程,即在价格提升的同时,完善石油企业的经营体制与价格体制。消费者有理由怀疑,这些半市场化企业只对定价方面的市场化感兴趣,而不是全部的市场化;第二,社会能否承受油价上涨的压力,石油作为现代社会的准“硬通货”,影响范围极广;第三,政府提供给农业、渔业、林业、城市公共交通、农村客运等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能否不经过中间阶层的盘剥,直接使之受益?

  作为垄断权的交换,国有垄断企业理应承担相应的稳定经济与平抑物价的社会责任,或者以收益金的形式回馈给社会,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石油巨头们更像趁火打劫者,而非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石油行业的市场化从提价开始,从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将对今后的市场化走向与心理预期付出极大的社会代价。市场化只能从提价开始吗?从行政调控方法与利益博弈力量等各方面的约束条件来看,似乎只能如此。但这一惯性路径对于市场化的消极作用,已成为横亘在政府面前的一道巨大的屏障。

  (作者系上海《每日经济新闻》评论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