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民企将成为外资收购目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 02:19 财经时报

  宋凛冰

  外资对民营企业不乏好感,民营企业也有出售的意愿,近期的国内购并市场上会见到更多外国投资者投资或购并民企的案例

  有人认为,民营企业尚难以成为收购目标。原因有二:一、民营企业主一般不愿出售
自己的股权或放弃对企业的控制权,他们希望把企业交给自己的子女;二、民营企业目前尚不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就意味着除了在一些最基础的、科技含量很低的行业,民营企业一般不会与跨国企业展开正面碰撞。

  民企并购程序简单

  一定程度上民营企业存在这种情况,但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目前,越来越多中国民企已进入外资企业的视野,并正在成为其并购的目标。

  与并购国有企业比较,民营企业在政策层面上较为宽松、在操作层面上较为快捷。

  在目前的政策下,并购国有资产就会触及国有资产的评估问题。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当企业计划出售资产或股权时,就应对其资产进行评估。

  目前国内评估机构采用较多的均为重置成本法,该方法与国外投资者通常采用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就使大家对企业价值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差异。

  并购国有资产需涉及较多政府部门,经过较多的申报和审批的程序。这些繁琐的程序意味着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如最近凯雷对徐工集团、卡特彼勒对厦工等大型并购的搁浅,充分体现了漫长的审批这一过程给并购过程带来的不确定性。

  与之相反,民营企业在政府监管及交易操作方面则灵活得多。在笔者参加的多次中外方谈判中,多数情况下,民营企业的创始人或企业的所有者可以迅速拍板很多关键问题,如交易价格、交易方式等。

  有趣的是,在这方面有时反而是组织庞大的跨国外资企业(收购方)显得比较拖沓、官僚。他们需要将每个决定层层汇报,并有时因为企业内部的“政治斗争”使得决策迟缓,丧失了很多商业机会。

  民企没有历史包袱

  国有企业往往背负较多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硬伤”常常使得国外投资者望而却步,或使得谈判过程旷日持久。相较之,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则是“轻装上阵”。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往往出现如下问题。首先是企业决策层不明。国外投资者在与国有企业开始接触过程中,往往会对“该和谁谈”、“该向谁买”这样的基本性的问题一筹莫展,企业领导层?地方政府?国资委?哪一级国资委?众多的面孔让投资者雾里看花。

  其次,沉重的冗员负担使许多外国投资者对昂贵的交易成本和棘手的整合过程心存顾虑。

  再次,以往“企业办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大量“福利性”设施,如医院、托儿所等,也使投资者和企业觉得进退两难,难以抽身。

  反观民营企业,企业的所有权和决策者一般都比较清晰,由于相对较短的历史和较严格的成本控制手段,企业往往在人员结构上较为精干,成本结构也更有优势。如同样处于汽车零配件行业中的企业,很多民营企业在整车厂每年严酷的降价压力下大多还能保持5%至10%的利润率,而许多国有企业则被历史包袱所累,盈利者寥寥。

  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风格和员工素质使国外投资者对并购后的整合过程有着很大的顾虑,而民营企业务实高效的工作节奏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理念往往更能被投资者所接受,整合过程也会相对较快。

  由于民营企业较之国有企业有以上优势,作为想尽快涉足中国这个诱人市场的外国投资者来说,并购民营企业绝对是个不坏的选择。当然,并购本身就如同一场“联姻”,光一方“有情”还不够,另一方也必须“有意”才能最终“结成连理”。既然外国投资者已经意识到了民营企业的诱人之处,那民营企业自身是否有出让之意呢?

  民企有出售意愿

  就笔者观察,很多情况下民营企业非常乐意出售企业,但原因往往令我们觉得有些无奈。其中很突出的原因是无法解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金问题。由于我们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尚处于中小规模,但每年的发展却常常是两位数、三位数的,这就对资金支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目前的现状是企业应收账款回笼较慢,平均半年至一年的回收期十分常见。企业自身的资金“造血”功能不强;银行对中小私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国内

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又十分有限;最终导致企业的资金链十分紧张,稍有闪失就会使正常的经营运作都很难维系。因此,资金的极度匮乏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几年外资的大量涌入。每年近500-6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经使是跨国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外资企业已不再将中国仅仅作为一个廉价的生产基地,开始垂涎中国的市场并与民营企业展开正面竞争,这就使得原本属于本土民营企业的本土市场也正在逐步受到挑战和威胁。

  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们已经明显地嗅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同时,海外市场的开拓也并非一日之功,对海外市场有限的了解,对国际型人才培养的不足,以及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种种挑战,都制约企业“走出去”。

  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价格将自己打拼多年的企业转让给外国投资者,成了许多民营企业家无奈,却又不得不选择的方式。

  综上所述,既然外方对民营企业不乏好感,而民营企业也有要出售的意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近期的国内并购市场上我们会见到更多外国投资者投资或并购民企的案例。

  (作者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企业并购经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