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GDP体系须为环境治理定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 02:57 第一财经日报 | |||||||||
《第一财经日报》昨在京举办“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牟广丰称 本报记者 宋蕾 发自北京 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相伴而生的环保问题,昨日引来200多位各界人士在北京热议。
昨天,媒体人员、官员、环保问题专家、相关企业界高层和志愿者齐聚北京京广新世界饭店,参加《第一财经日报》联合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下称“科博会”)组委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举办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 此次论坛是本届科博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于论坛由本报这样一家财经类专业媒体参与举办,因此,其所设的话题,更多的是从经济角度出发。与会人士就“金融投资对环保的倾向”、“中国环境政策的重大改变”、“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博弈”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和热烈讨论。 与会人员发言的要旨包括: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耗了多少环境成本;保护环境最终将产生多大的价值;今后如何科学地计算环境成本;如何将环保纳入经济学的考量范畴,以更有利于环保与经济的博弈。 我国宏观层面的环保成本数据,如今仍是缺失的。贯穿此次论坛的始终,多位专家均谈到“绿色GDP”这一概念。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牟广丰认为,构建绿色GDP体系是有希望的,人们也将认识到:环境是有价值的。近来有报道认为,绿色GDP的核算难度很大。牟广丰认为,其实较难突破的就是环境治理的定价问题、生态功能的货币化问题,但国外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与会的另一位嘉宾西图有限公司(CH2MHill)加拿大公司副总裁汤友志就此认为,搞环保不是不算成本、不算钱、不谈经济账。他在加拿大参与过相关工作,对该国安大略省72个行业的有机挥发物排放治理做过长远规划,把这些行业的排放、治理等情况,尤其是相关成本核算了出来。 会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接受本报专访时说,绿色GDP的核算体系迟迟不到位,与部分执政者的观念有关。此外,我国的整个统计体系也要相应调整工作思路。 除绿色GDP外,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也是此次论坛上讨论较多的问题。牟广丰认为,不少企业现在在环保方面算“投机账”。正因为对偷排、漏排污染物品者未能尽数惩治,漏网企业就认为占了便宜,减少了成本。此外,法律规定的一些处罚措施对企业来说力度过小,就经济手段而言,往往仅处以2000元以上、3万元或5万元以下的罚款。归根结底,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也高,违法成本却低,是企业偷“环境效益”的根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