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医改不成功背后的政府失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 08:38 燕赵都市报

  5月22日,“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课题组推出2006年《医疗卫生绿皮书》。“绿皮书”认为,中国十年医改确实造成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但是其原因并非如国研中心去年的研究所言是推行“市场化”惹的祸,而是政府投入“缺位”、监管“不到位”和功能“越位”造成的。(本报今日8版)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医疗改革日渐深入,民众对医改的直接感受却是福利待遇
的减少,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从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到刚刚推出的《医疗卫生绿皮书》,都指出同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大量事实表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撞上了“南墙”。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的窘境?

  在今年2月18日召开的“中国医院协会报告会”上,

卫生部部长高强分析说,导致现行卫生系统“病况”的“病因”有如下六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2月20日华西都市报)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虽然不足以成为包揽所有医改弊病的“筐”,但却是引发看病难题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正是由于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因此加剧了医疗卫生发展的不均衡;同时造成了医保基金的不足,制约了医疗卫生保险事业的发展;形成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生存方式之间的分裂,导致医院逐利倾向的日渐蔓延;进而加大了政府部门对医疗市场的监管难度,造成了监管不力。

  在以往有关医改的论战中,矛头一致对准了“市场化”。如果说当前医疗领域的诸多乱象可以视为“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形式的话,掩盖在“市场失灵”背后的则是“政府失灵”。所谓“政府失灵”是指,政府虽然可以采取措施弥补市场机能的不足,但是政府干预却未能带来理想的结果。“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无效干预,正是由于政府对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投资不足,因此也就很难弥补和纠正市场失灵。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但卫生投入仅占全世界卫生投入的2%,资金缺口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即使如此,卫生投入还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卫生支出曾经一度占到政府总支出的6%,而到2002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4%。在畸高医疗费用渐成众矢之的后,各级政府部门动用了各种手段来限制医疗费用的攀升,但却一直收效甚微。因为在医疗投入严重不足的前提下,如何兼顾患者利益和医院发展是任谁都无法回避的难题。

  同样是由于卫生投入不足,卫生部门得到了“不能给钱给政策”的“优惠”。当片面强调市场化导致医疗收费日益高涨之后,政府部门的监管难度无疑大大增加,因为他们很难从中判断出哪些收费是医院发展必需的,哪些是在乱收费。而医疗领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又决定了患者根本不可能对医院形成有效的约束。卫生投入不足造成医院名正言顺地追逐利润,而监管的真空无疑加剧了医院的公益属性和逐利倾向之间的撕裂。正因为如此,《医疗卫生绿皮书》第一主编杜乐勋指出,“现在的公立医院所利用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扭曲的和失灵的。”用“政府失灵”去干预“市场失灵”,

医疗改革的最终失败应该不难理解。

  医疗问题已经日渐上升为困扰国民的三大民生问题之一,虽然涉及多个相关单位和部门,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不断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只有当医院的生存不再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们才会真正把注意力从谋取利益转移到提供医疗服务上来;也只有加大卫生投入,才能真正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二者之间的最优组合,从而避免政府那只“无形的手”时常处于“失灵”的尴尬境地。

  赵志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