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劳动者背后的双重尴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 16:23 燕赵都市报 | |||||||||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时,认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中国青年报》5月22日)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是一个理想的期待,或者说是管理者对大学生的希望,但是这个理想的期待要转化为现实———普通劳动者,在当前社会背景
谁应该成为普通劳动者?谁应该成为精英?我们知道,目前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任务的办学机构是长期以来一直实施精英化高等教育的学校,而这些学校在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大众化的转型。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以精英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经营大众化高等教育。因此,目前我国通过精英化教育的规模扩张方式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形式上的大众化,而不是实质性的大众化。 笔者以为,当下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没有实现大众化转型密切相关,大学生多并不意味着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正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滞后,才使许多毕业生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在这个前提下,笔者以为,让大学生怀有普通劳动者的心态来实现就业,恐有推卸教育部门责任的嫌疑。让大学生接受精英的教育却要成为普通劳动者,是谁的尴尬?这是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之一,是让大学生承担了他们不应承担的结果。 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尴尬之二在于背离了公众对教育的期待。自古以来,教育就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最重要的机制。越是社会底层的群体对子女的教育越是重视,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在现代社会,教育越来越成为确定社会成员地位的关键性因素,以至于教育成了当今时代中国老百姓“最不怕花钱”、“最舍得花钱”的地方。但是当面对“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4个农民不吃不喝”、“供儿上大学三轮车夫累死街头”、“因教致贫已成为横压在农村家长心中的最大难题之一”时,谁有理由劝说大学生去成为普通劳动者呢?谁能阻止大学生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梦想呢?假如投入和收益的比例越来越不对称,那么是大学生还是教育者更应该反思呢?更何况,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有理由期待自己成为社会的“精英”,至于能否成为,则与他们的能力与运气有关,而不是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的社会地位、权力、收入和声望,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后天努力和成就,个人后天受教育程度与个人社会地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上大学是多少青年学子的梦想和理想,他们把上大学看作是改变自身命运的难得机会。但是当这种梦想和理想与现实交织时,谁能理解大学生的内心之痛?谁剥夺了他们的梦想和理想呢?笔者赞同大学生应抛弃精英意识,从以前的那种“神坛”、“圣坛”上走下来,回归到普通的社会层面上来。但是这不能成为掩盖种种问题的借口,成为让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的惟一理由。保护大学生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梦想,就保护了公众对教育的期待,这是社会的责任。 -朱四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