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之手过长 公平之手必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 06:46 经济观察报 | |||||||||
-笑蜀 资深媒体人 今年3月,嘉利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一纸诉状,把北京市建委、北京市商务局告上了法庭。五年前已经沸沸扬扬的“嘉利来股权纠纷案”,由此再度为国人瞩目。颇具权威性的人民网亦于近期推出相关专栏,专栏标题便一针见血:《谁在吞食“嘉利来”?》。
吞食嘉利来总值达数亿之巨的股权,显然是一般江洋大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股权转移和分配涉及极其复杂的行政和法律程序,需要公权力的全力配合。没有公权力的全力配合,再高超的智能犯罪惯犯,也只能望股兴叹。嘉利来现在一纸诉状把几个公权机构告上法庭,则不过是揭破了公权机构成了冲突当事方这个早就为人熟知的事实。 公权机构按说不应该成为冲突的当事方。公权机构的主要职责,本来就是协调、仲裁和平衡各种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冲突。也就因此,公权机构应该超乎各种利益集团之外,最大限度地保持客观中立。换句话说,公权机构本来应该是第三方,不跟冲突中的任何一方有特殊的利益关联。这样才能保持协调、仲裁和平衡的公平和正义,公权机构也才有社会信用,其协调、仲裁和平衡的结果才可能为社会所自动接受。 但在嘉利来案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几乎完全相反的情景。嘉利来这个现代秋菊,费时五年仍未能讨回公道,尽管有中央政府主持正义,尽管有上百家媒体和上百个知名学者伸张正义,但一到了地方政府层面,我们看到的却是厚厚的橡皮墙,再强的舆论冲击波也奈它莫何。没有任何公权机构出来积极应对,出来协调、仲裁和平衡各方冲突,能不作为都不作为,笑骂任尔,好事我自为之。 这就是中国现实的另一种写照。当纳税人遇到危机,需要公权力提供公共服务尤其是提供公平和正义的时候,这时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公权力突然休眠了,喊也喊不醒,推也推不动,该出手时不出手。很多学者坚持不懈地呼吁小政府——一句流行的名言就说: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现在看来这也未可一概而论。在公共服务领域,在提供公平和正义这方面,最大的危机不是大政府反而是无政府。在这方面,显然不可以小政府,而是重塑现代政府职能。 那么怎样在公共服务领域重塑现代政府呢?一只手太短,原因往往在于另一只手太长。公共服务领域的无政府状态,则往往是因为特殊部门利益、特殊个人利益方面寻租之手伸得太长,以致该退的时候退不出来,使自己从超然中立的第三方变成了冲突的当事一方,最终使自己丧失了协调、仲裁和平衡各方利益所必须的缓冲和周旋空间,利益之手被捆住了,无法从中脱身,那么公平之手、正义之手也就伸不出来了。 这就是说,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不是偶然的。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主要就根源于政府在利益方面的越位。或者换句话说,公共服务领域的无政府,根源于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大政府。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对个体的人是如此,对公权机构更是如此。政府必须警惕,利益从来不是白送的。过度的寻租,固然可以收获特殊部门利益和特殊个人利益,但那却是以出卖政府的社会信用为代价,而社会信用则是政府的灵魂。 嘉利来案件可以说是这个逻辑强有力的印证。没有公权力的全力配合,高达数亿的股权不可能被抢夺。而抢夺过程中公权力的全力配合,当然不会是无偿劳动。个中具体内幕,有待侦察机关介入一一查证,但事态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肯定地说,北京数家公权机构被推上公堂,政府已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即社会信用遭遇严重质疑的代价。就此意义上来说,这几年被晾晒的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嘉利来大坑,嘉利来案件何尝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大坑?被晾晒的又何尝不是国家的统一法制和政府的社会信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